《黄帝内经》-灵枢-终始 法野(9)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终始,是中国古代哲学的重要范畴。中国哲学关注的是包括人类在内的天地万物的生生化化,是关乎生命的学问。中国的医学与哲学一样也是关乎生命的科学而不仅仅是治病祛疾之术。生命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过程,对于时间的关注,成为中国哲学和医学的根本特征。古人认为生命是在阳变阴合的大化流行中永不停息,循环往复的过程。标志这一循环往复过程的范畴就是终始。生命活动以及生命活动过程中正常和异常的变化都有这种终而复始的规律。抓住了终始范畴就掌握了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正如《大学》所说:“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终始”范畴见于《内经》的诸多篇章,是贯穿于《内经》中的重要思想线索之一。本篇以《终始》名篇,来组织有关材料,对临床医家有重要的提示作用。本篇的中心内容,是从脉口、人迎的脉象对比,来诊察十二经气血阴阳的变化;根据病证情况,以确定针刺治疗的原则和方法。篇首以“明知终始,五脏为纪”开端,篇末以六经终绝的症状结尾,前后呼应,层次分明,以示读者掌握这些自始至终的规律,所以篇名《终始》。本篇名言:“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深居静处,占神往来。”
凡刺之道,毕于《终始》。明知终始,五脏为纪①,阴阳定矣。阴者主脏,阳者主腑。阳受气于四末,阴受气于五脏②。故泻者迎之,补者随之。知迎知随,气可令和。和气之方,必通阴阳。五脏为阴,六腑为阳。传之后世,以血为盟③。敬之者昌,慢之者亡。无道行私,必得夭殃④。
【注释】
①五脏为纪:意谓“终始”的内容,以五脏为纲领。纪,总要。
②“阳受气”两句:马元台:“阳在外,受气于四肢;阴在内,受气于五脏。”四末,即四肢。
③以血为盟:是古人盟誓时一种极其郑重的仪式。即宰杀牲畜取血,由参加订盟的人共同吸饮或涂于口旁,以此表示决不背信弃约。
④无道行私,必得夭殃:张景岳:“不明至道,而强不知以为知,即无道行私也。”夭殃,夭折死亡的祸害。
【译文】
大凡针刺的法则,全在《终始》篇里。明确了解终始的意义,就必须以五脏为纲纪,可以确定阴经阳经的关系。阴经是与五脏相通,阳经是与六腑相通。阳经承受四肢的脉气,阴经承受五脏的脉气。所以泻法是迎而夺之,补法是随而济之。知道迎随补泻的方法,可以使脉气调和。而调和脉气的关键,必定要明白阴阳的规律。五脏在内为阴,六腑在外为阳。要将刺法流传于后世,必须严肃认真地对待,如同“以血为盟”一样。重视此法会使它发扬光大,忽视此法能使其散失消亡。如果不懂装懂,一定会危害人的生命。
谨奉天道,请言终始!终始者,经脉为纪。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天道毕矣。所谓平人者不病。不病者,脉口人迎应四时也,上下相应而俱往来也,六经之脉不结动也,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形肉血气必相称也。是谓平人。少气者,脉口人迎俱少而不称尺寸也。如是者,则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至剂。如是者,弗灸。不已者,因而泻之,则五脏气坏矣。
【译文】
慎重地遵循天地阴阳变化规律,让我谈谈针刺的终始意义吧!所谓终始,是以十二经脉为纲纪,从脉口、人迎两部的脉象了解阴经阳经的脉象是实是虚,上下之脉是相应平衡还是不平衡。这样,阴阳变化就大致掌握了。所谓平人,就是没有病的人,无病人的脉口和人迎的脉象是和四时相应的;脉口,人迎互相呼应,往来不息;六经之脉搏动不止;人体上下内外,在寒温不同的环境里能够保持平衡;形肉和血气也能够协调一致。这就是没有病的人。气虚的人,脉口、人迎的脉象细小,而尺肤和脉象不相称。像这样,就是阴阳都不足的病证。补阳就会使阴气衰竭,泻阴就会使阳气亡脱。这样的病人,只可以用缓剂补养,不能用峻猛的药物攻泻。这种病证也不能用灸法。因为病未愈,而用泻法,那就会败坏五脏真气。
人迎一盛①,病在足少阳;一盛而躁,病在手少阳。人迎二盛,病在足太阳;二盛而躁,病在手太阳。人迎三盛,病在足阳明;三盛而躁,病在手阳明。人迎四盛,且大且数,名曰溢阳②,溢阳为外格③。脉口一盛,病在足厥阴;一盛而躁,在手心主。脉口二盛,病在足少阴;二盛而躁,在手少阴。脉口三盛,病在足太阴;三盛而躁,在手太阴。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名曰溢阴④,溢阴为内关。内关不通,死不治。人迎与太阴脉口俱盛四倍以上,命名关格⑤。关格者,与之短期。
【注释】
①人迎一盛:人迎之脉大于寸口一倍。下文二盛、三盛、四盛,就是大二倍、三倍、四倍。“脉口一盛、二盛、三盛、四盛”,与上同义。
②溢阳:六阳偏盛而盈溢于外。溢,盈满。
③外格:张景岳:“人迎盛至四倍,且大且数者,乃六阳偏盛之极,盈溢于府,格拒六阴,是为外格。”格,格拒。
④溢阴:张景岳:“脉口四盛,且大且数者,乃六阴偏盛,盈溢于脏,表里隔绝,是为内关,主死不治。”
⑤关格:六阴与六阳两相脱节。张景岳:“人迎主阳,脉口主阴,若俱盛至四倍以上,则各盛其盛,阴阳不交,故曰关格,可与言死期也。”
【译文】
人迎脉象大于寸口一倍,病在足少阳胆经;大一倍而躁动,病在手少阳三焦经。人迎脉象大于寸口二倍,病在足太阳膀胱经;大二倍而躁动,病在手太阳小肠经。人迎脉象大于寸口三倍,病在足阳明胃经;大三倍而躁动,病在手阳明大肠经。人迎脉象大于寸口四倍,大而且速,名叫“溢阳”,溢阳是六阳偏盛,格拒六阴在外,所以叫“外格”。寸口脉象大于人迎一倍,病在足厥阴肝经;大一倍而躁动,病在手厥阴心包络经。寸口脉象大于人迎二倍,病在足少阴肾经;大二倍而躁动,病在手少阴心经。寸口脉象大于人迎三倍,病在足太阴脾经;大三倍而躁动,病在手太阴肺经。寸口脉象大于人迎四倍而且速的,名叫“溢阴”。溢阴是六阴经偏盛至极而泛滥于内,称为“内关”。内关闭塞不通,是不治的死证。如果人迎与寸口的脉象,都大四倍以上,名叫“关格”。关格预测必死。
人迎一盛,泻足少阳而补足厥阴,二泻一补,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①,气和乃止。人迎二盛,泻足太阳,补足少阴,二泻一补,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人迎三盛,泻足阳明而补足太阴,二泻一补,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一盛,泻足厥阴而补足少阳,二补一泻,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二盛,泻足少阴而补足太阳,二补一泻,二日一取之,必切而验之,疏取之上,气和乃止。脉口三盛,泻足太阴而补足阳明,二补一泻,日二取之,必切而验之,疏而取之上,气和乃止。所以日二取之者,太阴主胃,大富于谷气,故可日二取之也。人迎与脉口俱盛三倍以上,命曰阴阳俱溢,如是者不开,则血脉闭塞,气无所行,流淫于中,五脏内伤。如此者,因而灸之,则变易而为他病矣。
【注释】
①疏取之上:马元台:“疏而取穴于胆肝二经之上,盖彼此之穴相间之谓疏也。”
【译文】
人迎脉大于寸口一倍,泻足少阳胆经,而补足厥阴肝经,二分泻一分补,每天治一次,必须切脉以验其偏盛的情况,疏取肝胆两经上之穴,脉气平和为止。人迎脉大于寸口两倍,泻足太阳膀胱经,而补足少阴肾经,二分泻一分补,每两天治一次,必须切脉以验其偏盛的情况,疏取肾与膀胱两经上之穴,脉气平和为止。人迎脉大于寸口三倍,泻足阳明胃经,而补足太阴脾经,二分泻一分补,每天治两次,必须切脉以验其偏盛的情况,疏取脾胃两经上之穴,脉气平和为止。寸口脉大于人迎一倍,泻足厥阴肝经,而补足少阳胆经,二分补一分泻,每天治一次,必须切脉以验其偏盛的情况,疏取肝胆两经上之穴,脉气平和为止。寸口脉大于人迎两倍,泻足少阴肾经,而补足太阳膀胱经,二分补一分泻,每两天治一次,必须切脉以验其偏盛的情况,疏取肾与膀胱两经上之穴,脉气平和为止。寸口脉大于人迎三倍,当泻足太阴脾经,而补足阳明胃经,二分补一分泻,每天可治两次,必须切脉以验其偏盛的情况,疏取脾胃两经上之穴,脉气平和为止。之所以每天治两次,是因为足太阴脾与足阳明胃相表里,谷气最丰富,因此可以每天针治两次。人迎与寸口的脉象,都大三倍以上,叫做“阴阳俱溢”,这样就不能开通,血脉闭塞而脉气无法通行,淫溢于中而五脏内伤。像这样,若使用灸法,更伤其阴,就可能变成其他病证。
凡刺之道,气调而止。补阴泻阳,音气益彰,耳目聪明。反此者,血气不行。
【译文】
大凡针刺的原则,阴阳之气调和了,就要停针。要注意阴阳补泻,这样才会有语音清朗,耳聪目明的效果。相反,血气就不能正常运行。
所谓气至而有效者①,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必先通十二经脉之所生病,而后可得传于终始矣。故阴阳不相移,虚实不相倾,取之其经。
【注释】
①气至而有效:中医以针刺治病取效的关键在于得气,即“气至”。人体生命活动的关键在于气血的畅通周流,疾病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气血出了问题,治疗时也是以调动和恢复气血的功能为目标。所以只有“气至”,即有了酸麻胀痛及循经感传的现象,才会有疗效。
【译文】
所谓针下气至而获得疗效,是说实证用了泻法,就会由实转虚。这虚的脉象仍旧大,却不坚实。如果脉象坚实照旧,虽说一时觉得舒服;其实病情并没有减轻。虚证用了补法,就会由虚转实。这实的情况,是脉象仍旧大些,并且更坚实了。如果脉象大虽照旧而并不坚实,虽说一时觉得舒服,其实病情并没有减轻。所以准确地运用补法,会使正气充实;准确地运用泻法,会使病邪衰退。即使病不随着针立即除去,但病势必定减轻。必须先明白十二经脉与各种疾病的关系,然后才可以做到有始有终。阴经和阳经是不会互相改变的,虚证和实证也是不会相反的,所以针治疾病,就要取其所属的经脉。
凡刺之属,三刺至谷气①。邪僻妄合②,阴阳易居。逆顺相反,沉浮异处③。四时不得④,稽留淫洗。须针而去。故一刺则阳邪出,再刺则阴邪出,三刺则谷气至,谷气至而止。所谓谷气至者,已补而实,已泻而虚,故以知谷气至也。邪气独去者,阴与阳未能调,而病知愈也。故曰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矣。
【注释】
①三刺:指针刺皮肤、肌肉、分肉三种深浅不同的刺法。
②邪僻妄合:指不正之气即邪气与血气混合。
③沉浮异处:脉气当沉而反沉之在里,当浮而反沉之在里。杨上善:“春脉或沉,冬脉或浮,故曰异处。”
④四时不得:脉气不能与四时顺应。张志聪:“四时不得者,不得其升降浮沉也。”
【译文】
大凡针刺所应该注意的是采用三刺法使正气徐徐而来。那邪僻不正之气与血气混合,使阴阳失其常位而逆乱。气血运行的逆顺颠倒,脉象沉浮异常。脉气与四时不相应合,患者或血气留滞,或血气妄行。所有这许多病变,都有待用针刺去排除。因此要注意三刺法:初刺能使阳分的病邪排出,再刺会使阴分的病邪排出,三刺就会使正气徐徐而来,这时就应该出针了。所谓谷气至,是说已经用了补法,就觉得气充实些;已经用了泻法,就觉得病邪衰退些。从这些表现就知道谷气已至。起初,仅是邪气排除了,阴与阳之间的血气还没有调和,但是已能知道病要痊愈了。所以说用补法而能使正气充实,用泻法而能使邪气衰退。病痛虽未能随针立即消除,但病势必会减轻。
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
【译文】
阴经邪气盛,阳经正气虚,先补阳经正气,后泻阴经邪气,从而调和有余和不足。阴经正气虚,阳经邪气盛,先补阴经正气,后泻阳经邪气,从而调和有余和不足。
三脉动于足大指之间①,必审其实虚。虚而泻之,是谓重虚。重虚,病益甚。凡刺此者,以指按之。脉动而实且疾者则泻之,虚而徐者则补之。反此者,病益甚。其动也,阳明在上,厥阴在中,少阴在下。膺腧中膺,背腧中背。肩膊虚者,取之上②。重舌③,刺舌柱以铍针也④。手屈而不伸者,其病在筋;伸而不屈者,其病在骨。在骨守骨,在筋守筋。
【注释】
①三脉:指足阳明、足厥阴、足少阴三脉。马元台:“阳明动于大指次指之间,凡厉兑、陷谷、冲阳、解溪,皆在足跗上也。厥阴动于大指次指之间,正以大敦、行间、太冲、中封,在足跗内也。少阴则动于足心,其穴涌泉,乃足跗之下也。”
②“膺腧(shù)”四句:张景岳:“凡肩膊之虚软而痛者,病有阴经阳经之异。阴经在膺,故治阴病者,当取膺腧而必中其膺;阳经在背,故治阳病者,当取背腧而必中其背。病在手经,故取之上。上者,手也。如手太阴之中府、云门,手厥阴之天池,皆膺腧也。手少阳之肩醪、天髅,手太阳之天宗、曲垣、肩外俞,皆背腧也。咸主肩膊虚痛等病。”
③重舌:舌下的血脉胀起,形如小舌,似为两舌相重,故称“重舌”。
④舌柱:即舌下的筋,像柱一样,故称“舌柱”。
【译文】
足阳明经、足厥阴经、足少阴经三条经脉,都有动脉散布于足大指之间,在针刺时,必须审察它是属于虚证,或是属于实证。假如虚证误用了泻法,这叫重虚。虚而更虚,病就更厉害了。大凡针刺这些病证时,先用手指去按动脉,脉的搏动实而快的就用泻法,脉的搏动虚而缓的就用补法。如所用的补泻之法,与此相反,那么病就会更加重。至于动脉的所在,足阳明经在足跗之上,足厥阴经在足跗之内,足少阴经在足跗之下。取胸部腧穴必中其胸。取背部腧穴必中其背。肩膊出现酸胀麻木的虚证,应取上肢经脉的腧穴。对于重舌的患者,应该用铍针,刺舌下根柱,使之出血。手指弯曲而不能够伸直,那病在筋上;伸直了而不能够弯曲,那病在骨上。病在骨,应该求之于主骨的各个穴位去治疗;病在筋,应该求之于主筋的各个穴位去治疗。
泻一方实,深取之,稀按其疗①,以极出其邪气;补一方虚,浅刺之,以养其脉,疾按其痛②,无使邪气得入。邪气来也紧而疾,谷气来也徐而和。脉实者,深刺之,以泄其气;脉虚者,浅刺之,使精气无得出,以养其脉,独出其邪气。刺诸痛者,其脉皆实。
【注释】
①稀按其精(wěi):杨上善:“希,迟也。迟按针伤之处,使气泄也。”瘠,针孔。
②疾按其精:杨上善:“按针伤之处,急关其门,使邪气不入,正气不出也。”
【译文】
泻的大法,在于泻的时候要注意脉气之实,深刺,出针后,缓按针孔,以尽量泄去邪气;补的时候要注意脉气之虚,浅刺,以保养所取的经脉,出针后,急按针孔,不叫邪气侵入。邪气来了,针下会感到拘急;谷气来了,针下会感到徐和。脉气盛实的,深刺,使邪气外泄;脉气虚弱的,浅刺,使精气不外泄,以养其经脉,而仅让邪气排出。对于各种疼痛的病证,要一律深刺,因为疼证的脉象都是实的。
故曰:从腰以上者,手太阴阳明皆主之;从腰以下者,足太阴阳明皆主之。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病在头者取之足,病在足者取之胭。病生于头者头重,生于手者臂重,生于足者足重。治病者先刺其病所以生者也。
【译文】
所以说:腰以上的病,都在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的主治范围;腰以下的病,都在足太阴脾经、足阳明胃经的主治范围。病在上部的,可以取下部的穴位;病在下部的,可以取上部的穴位;病在头部的,可取足部的穴位;病在腰部的,可取胭部的穴位。病患于头部的,头必觉得重;病患于手部的,臂必觉得重;病生于足部的,足必觉得重。治疗这些病证,应当先针刺疾病开始发生的部位。
春,气在毛;夏,气在皮肤;秋,气在分肉;冬,气在筋骨。刺此病者各以其时为齐①。故刺肥人者,以秋冬之齐;刺瘦人者,以春夏之齐。病痛者,阴也。痛而以手按之不得者,阴也,深刺之②。痒者,阳也,浅刺之③。病在上者,阳也;病在下者,阴也。
【注释】
①齐:同“剂”。在此可理解为“标准”。
②“病痛者”五句:张景岳:“凡病痛者,多由寒邪滞逆于经,及深居筋骨之间,凝聚不散,故病痛者为阴也。按之不得者,隐藏深处也,是为阴邪,故刺亦宜深。然则痛在浮浅者,由属阳邪可知也。但诸痛属阴者多耳。”
③痒者,阳也,浅刺之:张景岳:“痒者,散动于肤腠,故为阳。”
【译文】
春天,邪气在毫毛;夏天,邪气在皮肤;秋天,邪气在分肉;冬天,邪气在筋骨。治疗这些与时令有关的病证,针刺的浅深,应该根据季节而变化。所以刺胖人,要用适于秋冬的深刺法;刺瘦人,就用适于春夏的浅刺法。感到疼痛的病人,多属阴证。疼痛时用手按压,不能缓解的,也是属于阴证,要深刺。患者身上发痒,是病邪在外属阳,要浅刺。病在上部的属阳,病在下部的属阴。
病先起阴者,先治其阴而后治其阳;病先起阳者,先治其阳而后治其阴。刺热厥者,留针,反为寒;刺寒厥者,留针,反为热。刺热厥者,二阴一阳;刺寒厥者,二阳一阴。所谓二阴者,二刺阴也;一阳者,一刺阳也。久病者,邪气入深。刺此病者,深内而久留之,间日而复刺之。必先调其左右,去其血脉。刺道毕矣。
【译文】
病先起于阴经的,应该先治疗阴经,然后再治疗阳经;病先起于阳经的,应该先治疗阳经,然后再治疗阴经。针刺热厥,留针可以由热转寒;针刺寒厥,留针可以由寒转热。针刺热厥,当刺阴经二次,刺阳经一次;针刺寒厥,当刺阳经二次,阴经一次。所谓二阴的意思,就是在阴经针刺二次,一阳的意思,就是在阳经针刺一次。患病的时间长了,病邪深入脏腑。针治这类宿疾,应该深刺并且长时间地留针,每隔一日,再继续针刺。还要首先察明病邪在左在右的偏盛现象,去掉血脉中的淤滞。针刺的原则无非就是这些。
凡刺之法,必察其形气。形肉未脱,少气而脉又躁,躁疾者,必为缪刺之。散气可收,聚气可布①。深居静处,占神往来;闭户塞牖,魂魄不散。专意一神,精气之分,毋闻人声,以收其精,必一其神,令志在针。浅而留之,微而浮之,以移其神,气至乃休。男内女外,坚拒勿出。谨守勿内,是谓得气。
【注释】
①散气可收,聚气可布:杨上善:“缪刺之益,正气散而收聚,邪气聚而可散也。”
【译文】
大凡针刺的法则,必须诊察患者的形气。形肉虽然不显消瘦,但是气短,脉又躁动而快,出现了躁动而且快的脉象,就应当采用缪刺法。使耗散的真气可以收住,积聚的邪气可以散去。在针刺时,医生就好像深居静处,只与神往来;又像闭户塞窗,意识不乱。念头单纯,心神一贯,精气不分,听不到旁人的声音,从而使精神内守,专一地集中在针刺上。浅刺留针,或微捻提针,以转移病人的精神紧张,直到针下得气为止。针刺之时,男子浅刺候气于外,女子深刺候气于内,坚拒正气不使之出。严防邪气不使之入,这叫做得气。
凡刺之禁:新内勿刺,新刺勿内。已醉勿刺,已刺勿醉。新怒勿刺,已刺勿怒。新劳勿刺,已刺勿劳。已饱勿刺,已刺勿饱。已饥匆刺,己刺勿饥。已渴勿刺,已刺勿渴。大惊大怒,必定其气,乃刺之。乘车来者,卧而休之,如食顷乃刺之。出行来者,坐而休之,如行十里顷乃刺之。
【译文】
大凡针刺禁忌:行房不久的不能刺,针刺不久的不能行房。酒醉的不能刺,针刺不久的不能醉酒。刚发怒的不能刺,刚针刺的不能动怒。疲劳的不能刺,刚针刺的不能过劳。刚吃饱的不能刺,刚针刺的不能饱餐。饥饿的不能刺,刚针刺的不能饥饿。口渴的不能刺,刚针刺的不能口渴。大惊大恐的,必先安定神气,再行针刺。乘车从远来的,要安卧休息约一顿饭的工夫,再行针刺。步行来的,要坐下来休息,大约走十里路的时间,再行刺针。
凡此十二禁者,其脉乱气散,逆其营卫,经气不次。因而刺之,则阳病入于阴,阴病出为阳,则邪气复生。粗工勿察,是谓伐身。形体淫洗,乃消脑髓,津液不化,脱其五味,是谓失气也。
【译文】
以上总计十二种针刺禁忌,都是因为血脉运行紊乱,正气耗散,营卫失调,经气不能依次循行。在此情形下针刺,则使阳分病深入到阴分,阴分病外出波及到阳分,以致邪气更盛而加重病情。低劣的医生不能体察这些,而妄用针刺,这叫做摧残人的身体。结果病者正气耗损,体力衰弱,甚至脑髓消耗,不能化生津液,五味营养脱失,这叫做真气丧失。
太阳之脉,其终也,戴眼、反折、瘾疚①,其色白,绝皮乃绝汗②,绝汗,则终矣。少阳终者,耳聋,百节尽纵,目系绝③,目系绝,一日半则死矣。其死也,色青白,乃死。阳明终者,口目动作④,喜惊,妄言,色黄,其上下之经盛而不行,则终矣。少阴终者,面黑,齿长而垢⑤,腹胀闭塞,上下不通,而终矣。厥阴终者,中热嗌干,喜溺心烦,甚则舌卷,卵上缩⑥,而终矣。太阴终者,腹胀闭,不得息,气噫,善呕,呕则逆,逆则面赤,不逆则上下不通,上下不通,则面黑皮毛憔,而终矣。
【注释】
①戴眼:两目上视,不能转动。反折:即角弓反张。人体头与两足向后折,胸腹向前挺出的症状。
②绝汗:汗出如油,著身不流。是病人在临死前出的汗,故称“绝汗”。按:《素问·诊要经终论》论“经终”的内容与此大致相同。可参读。
③目系:眼球后连于脑的脉络。
④口目动作:口眼牵引歪斜。
⑤齿长:牙龈萎缩,外露的牙齿变长。垢:指牙齿污垢而无光泽。
⑥卵上缩:阴囊与睾丸上缩。
【译文】
太阳经脉血气将绝的症候是:病者两目上视而不转动,角弓反张,手足抽搐,面色苍白,皮肤绝无血色,乃至绝汗,汗出如珠,绝汗一出,便要死亡了。少阳经脉血气将绝的症候是:病者耳聋,周身骨节松弛,眼球后连于脑的脉络气血断绝,见到目系绝的现象,约一天半就要死亡。死时,面色青白,那就要死亡了。阳明经脉血气将绝的症候是:病者口眼抽动,易于惊惕,胡言乱语,面色发黄,手足阳明经脉循行的部位上脉躁动而盛,血气不行,就要死亡了。少阴经脉血气将绝的症候是:病者面色黎黑,齿龈萎缩而牙齿变长,并且污垢不泽,脘腹胀满,气机滞塞,上下不通,就要死亡了。厥阴经脉血气将绝的症候是:病者内热,喉咙干渴,尿失禁,心中烦乱,甚至舌卷曲,阴囊与睾丸上缩,就要死亡了。太阴经脉血气将绝的症候是:病者腹胀,大便不通,呼吸不利,嗳气,常常呕吐,呕时气就上逆,气上逆就面部发红,如气不上逆,就上下不通而面色发黑,皮毛憔悴而死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