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木神 法风(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这里是动词,探究本原、本质的意思。神,一般指精神活动,是心的主要功能,并主宰着整个人体的生命活动。广义的神,还包括肝、肺、脾、肾等脏所主的魂、魄、意、志,以及思、虑、智、忆等精神思维活动在内。本篇对于精神活动的产生、变化,与五脏的关系,以及发病后的症状表现等,都一一作了阐述,特别提出“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的论点,故以《本神》名篇。神是中国文化和哲学的重要范畴之一。《周易》认为“阴阳不测之谓神”,神既是天地阴阳之道变化的内在动力,又是其外在的极致表现。中国哲学注重对宇宙变化之神的探求。中医学重视人身之神,在养生上强调“养神”;在治疗上强调“治神”;医学上的最高成就者称为“神医”。中国的文学、艺术强调“神韵",艺术上追求“出神入化”。总之,“神”是把握中国文化和中医学的关键范畴之一。《内经》的很多篇章都有指示,读者宜深玩。

黄帝问于岐伯曰:凡刺之法,先必本于神。血、脉、营、气、精、神,此五脏之所藏也。至其淫洗离脏则精失,魂魄飞扬,志意恍乱,智虑去身者,何因而然乎?天之罪与?人之过乎?何谓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请问其故。

岐伯答曰: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而出入者谓之魄,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之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注释】

①神:这是广义的神,概括了人体整个生命活动现象。包括下文所讲“血、脉、营、气、精、神”等生理活动的内容。

②淫洗(yì):指七情过度,任性恣纵。洗,恣纵。

③魂魄:魂,是精神活动之一。魄,是先天的本能,如感觉、运动等。《左传·昭公七年》孔颖达疏:“形气既殊,魂魄各异,附形之灵为魄,附气之神为魂也。附形之灵者,谓初生之时,耳目心识,手足运动,啼呼为声,此则魄之灵也;附气之神者,谓精神性识,渐有所知,此则附气之神也。”

④志意恍乱:思想混乱,茫然无主。

⑤德、气:古代哲人认为万物由天之气、地之形和合化生。《管子·内业》:“凡人之生也,天出其精,地出其形,合此以为人。”有时天气也称为“天德”,包括上文所提到的精、神、魂、魄等。人死后,精神魂魄又回到了天上,所以古人祭祀祖先,是相信祖先的灵魂在天上存在。现在的很多注家把德理解为四时气候以及日光、雨露等自然界的正常变化。这样理解虽然有其合理性,但与古人原意并不符合。

⑥德流气薄:在天之气下流与在地之气结合。薄,迫近,附着。

⑦两精相搏:张景岳:“两精者,阴阳之精也。搏,交结也。”即男女交媾,两精结合。

⑧任:负担,主持。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针刺的法则,必须先研究病人的精神状态。因为血、脉、营、气、精、神,这都是五脏所藏的。至其失了正常,离开所藏之脏,五脏精气走失,魂魄也飞扬了,志意也烦乱了,智慧和思考能力离开了自身,为什么会这样呢?是上天的惩罚呢,还是人为的过失呢?什么叫德、气、生、精、神、魂、魄、心、意、志、思、智、虑?希望听到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说:天赋予我们人类的是德,地赋予我们人类的是气,由于天德下流与地气上交,阴阳相结合,使万物化生成形,人才能生存。所以,人体生命的原始物质,叫精;阴阳两精相结合产生的生命活动,叫神;随着神的往来活动而出现的知觉机能,叫魂;跟精气一起出入而产生的运动机能,叫魄;可以支配外来事物的,叫心;心里有所忆念而留下的印象,叫意;意念所在,形成了认识,叫志;根据认识而反复研究事物的变化,叫思;因思考而有远的推想,叫虑;因思虑而能定出相应的处理事物方法,叫智。

故智者之养生也,必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如是则僻邪不至,长生久视

【注释】

①长生久视:是寿命延长,不易衰老之意。《吕氏春秋》有“莫不欲长生久视”,注云:“视,活也。”《老子·五十九章》有“是谓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译文】

因此,智者养生必定顺着四时来适应寒暑的气候,调和喜怒而安定起居,节制房事,调和刚柔。这样,虚邪贼风就不能侵袭人体,自然可以延寿,不易衰老了。

是故怵惕思虑者则伤神,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因悲哀动中者,竭绝而失生。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愁忧者,气闭塞而不行。盛怒者,迷惑而不治。恐惧者,神荡惮而不收

【注释】

①怵(chù)惕:恐惧的样子。怵,恐惧。惕,敬畏。

②流淫而不止:张景岳:“流淫谓流泄淫溢。如下文所云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时自下者是也。”

③竭绝而失生:张景岳:“悲则气消,悲哀太甚则胞络绝,故至失生。竭者绝之渐,绝则尽绝无余矣。”

④神惮(dàn)散而不藏:张景岳:“喜发于心,乐散在外,暴喜伤阳,故神气惮散而不藏。惮,惊惕也。”意谓神气耗散而不能归藏于心。

⑤迷惑而不治:张景岳:“怒则气逆,甚者心乱,故至昏迷惶惑而不治。不治,乱也。”

⑥荡惮而不收:张景岳:“恐惧则神志惊散,故荡惮而不收。上文言喜乐者,神惮散而不藏,与此稍同。但彼云不藏者,神不能持而流荡也;此云不收者,神为恐惧而散失也。所当详辨。”

【译文】

所以过分的恐惧忧思,就会损伤心神,损伤心神就恐惧,使阴精流失不止。悲哀过度伤了内脏,会使气机竭绝,丧失生命。喜乐过度,会致喜极气散不能收藏。愁忧过度,就会使气机闭塞,不能流畅。大怒,就会使神志昏迷,失去常态。恐惧过度,就会由于精神动荡而精气不能收敛。

心,怵惕思虑则伤神,神伤则恐惧自失,破胭脱肉,毛悴色夭,死于冬。

【译文】

心过度恐惧忧思,就会伤神,神伤,就会时时恐惧不能自控,时间久了,肌肉消瘦,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冬季。

脾,愁忧不解则伤意,意伤则俛乱,四肢不举,毛悴色夭,死于春。

【注释】

①愧(mán):闷也。胸膈苦闷。乱:烦乱。

【译文】

脾过度忧愁不能解除,就会伤意,意伤,就会苦闷烦乱,手足乏力,不能抬起来,进而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春季。

肝悲哀动中则伤魂,魂伤则狂忘不精,不精则不正,当人阴缩而挛筋,两胁骨不举,毛悴色夭,死于秋。

【译文】

肝过度悲哀影响内脏,就会伤魂,魂伤,会出现精神紊乱症状,导致肝脏失去藏血作用,使人阴器萎缩,筋脉挛急,两胁不能舒张,进而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秋季。

肺喜乐无极则伤魄,魄伤则狂,狂者意不存人,皮革焦,毛悴色夭,死于夏。

【译文】

肺过度喜乐,就会伤魄,魄伤,会形成狂病,狂者思维混乱,不识旧人,皮肤枯槁,进而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夏季。

肾盛怒而不止则伤志,志伤则喜忘其前言,腰脊不可以俯仰屈伸,毛悴色夭,死于季夏。

【译文】

肾大怒不能遏止,就会伤志,志伤,就容易忘记自己说过的话,腰脊不能随意俯仰,进而毛发憔悴,面色异常,死在季夏。

恐惧而不解则伤精,精伤则骨疫痿厥,精时自下。是故五脏主藏精者也,不可伤,伤则失守而阴虚,阴虚则无气,无气则死矣。是故用针者,察观病人之态,以知精神魂魄之存亡,得失之意,五者以伤,针不可以治之也。

【译文】

过度恐惧而解除不了,就会伤精,精伤,就会发生骨节酸痛和痿厥,并常有遗精。所以五脏是主藏精气的,不可被损伤;伤了,就会使精气失守,形成阴虚,阴虚则阳气的化源断绝,离死就不远了。所以运用针刺的人,必定要观察病人的形态,以了解他的精、神、魂、魄等精神活动的旺盛或衰亡,如果五脏精气已经损伤,就不能用针刺治疗了。

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脾藏营,营舍意。脾气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实则腹胀,经溲不利。心藏脉,脉舍神。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肺藏气,气舍魄。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肾藏精,精舍志,肾气虚则厥,实则胀,五脏不安。必审五脏之病形,以知其气之虚实,谨而调之也。

【注释】

①血舍魂:意即魂的功能凭依于血。舍,有住宿、寄居的含义。

②经溲不利:大小便不利。经,《甲乙经》作“泾”(jīng)。《素问·调经论》王冰注:“经,大便;溲,小便也。”

【译文】

肝贮藏血,魂依附血液。肝气虚,会恐惧;肝气盛,容易发怒。脾贮藏营气,意念依附营气。脾气虚,会使四肢运用不灵,五脏不能调和;脾气壅实,会使腹部胀满,大小便不利。心藏神,神寄附在血脉中。心气虚,会悲伤;心气太盛,会笑而不止。肺藏气,魄依附在肺气中。肺气虚,会感到鼻塞,呼吸不便,气短;肺气壅实,会大喘,胸满,甚至仰面而喘。肾藏精,意志依附精气。肾气虚,会手足厥冷,肾有实邪,会腹胀,并连及五脏不能安和。因此说:治病必须审察五脏病的症状,以了解元气虚实,从而谨慎地加以调治。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官针 法星(7)
《黄帝内经》-灵枢-终始 法野(9)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