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刺禁论(5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明确指出脏腑要害部位应该禁针;列举误刺人体某些部位造成的后果:轻者致盲、喑、肿、咳、聋、跛、遗尿等病,重者可致死亡;指出对暴饮暴食、大饥大渴、过度疲劳以及情绪剧烈波动的人,不可立即进行针刺。本篇主要阐述针刺禁忌的要点,以及误刺后造成的危害,故名为《刺禁论》。本篇名言:“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
黄帝问曰:愿闻禁数①。
岐伯对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藏于右②。心部于表③,肾治于里④。脾为之使⑤,胃为之市⑥。鬲肓之上⑦,中有父母⑧。七节之傍,中有小心⑨。从之有福,逆之有咎⑩。
【注释】
①禁数:禁刺之处有多少。禁,禁忌。数,几。
②“肝生”两句:肝主春生之气,应于东方,东方为左,故云“肝生于左”。肺主秋收之气,应于西方,西方为右,故云“肺藏于右”。
③心部于表: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部,安排布置。引申为调节。
④肾治于里:肾脏调节在里的阴气。治,管理,治理。引申为调节。
⑤脾为之使:脾主运化,输送水谷精微以养全身,故云“脾为之使”。使,指脾的转输功能。
⑥胃为之市:胃受纳水谷犹如货物集中于市场,实即指胃为水谷之海。市,市场。
⑦鬲肓:膈膜与育膜的合称。膈膜,即横膈膜。育膜,心下膈上的脂膜。
⑧父母:指心、肺二脏。
⑨小心:有二说,一指心包络,二指肾脏。前者义胜。
⑩咎:灾祸。
【译文】
黄帝问说:希望听听人体禁刺的部位有多少。
岐伯回答说:内脏的要害之处,不能不详细审察。肝气生发于左。肺气肃降于右。心脏调节在表的阳气,肾脏管理在里的阴气。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赖以转输,胃主受纳,饮食水谷汇聚于此。膈育的上面,有维持生命活动的心、肺两脏。第七椎旁的里面有心包络。上述部位都应该禁刺,遵循这个刺禁,就有利于治疗,违背了,则会造成祸害。
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肾,六日死,其动为嚏。刺中肺,三日死,其动为咳。刺中脾,十日死,其动为吞。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
【译文】
刺中心脏,大约一日即死,其变态为嗳气。刺中肝脏,大约五日即死,其变态为多言多语。刺中肾脏,大约六日即死,其变态为打喷嚏。刺中肺脏,大约三日即死,其变态为咳嗽。刺中脾脏,大约十日即死,其变态为频频吞咽。误刺中胆,大约一日半即死,其变态为呕吐。
刺跗上①,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面,中溜脉②,不幸为盲。刺头,中脑户③,入脑立死。刺舌下中脉太过④,血出不止为痞。刺足下布络中脉⑤,血不出为肿。刺郄中大脉,令人仆,脱色。刺气街⑥,中脉,血不出,为肿、鼠仆⑦。刺脊间,中髓,为伛⑧。刺乳上⑨,中乳房,为肿,根蚀⑩。刺缺盆中⑪,内陷⑫,气泄,令人喘咳逆。刺手鱼腹⑬,内陷,为肿。
【注释】
①跗上:足背。
②溜脉:与目相流通的经脉。张介宾:“溜,流也。凡血脉之通于目者,皆为溜脉。”
③脑户:穴名。位于枕骨上,强间穴后一寸五分处。
④舌下:舌下廉泉穴。
⑤布络:指散布的络脉。
⑥气街:穴位名称。属足阳明胃经,又名“气冲”。
⑦鼠仆:即鼠蹊,腹股沟。
⑧伛:曲背。
⑨乳上:即乳中穴,位于乳头中央。
⑩根:乳根。此指乳房内部。蚀:腐烂。
⑪缺盆:锁骨上窝。
⑫内陷:针刺太深。
⑬手鱼腹:手鱼的中央,为手太阴肺经之鱼际穴处。手鱼,在掌面大拇指本节后肌肉圆突处,其形象鱼,故名。
【译文】
针刺足背,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就会死亡。针刺面部,误伤了溜脉,会有两目失明的不幸。针刺头部,误伤了脑户穴,若刺至脑髓,就会立即死亡。针刺舌下的廉泉穴,中经脉太深,若出血不止,可使喉哑失音。误刺足下布散的络脉,淤血内留而不出,可致局部肿胀。针刺委中穴太深,误伤了大经脉,可令人跌仆,面色苍白。针刺气街穴,误伤经脉,若淤血留着不去,就会肿胀,牵扯鼠蹊作痛。针刺脊椎间隙,误伤了脊髓,会背曲不伸。针刺乳中穴,伤及乳房,可使乳房肿胀,内部腐烂溃脓。针刺缺盆中央太深,会使肺气外泄,可令人喘咳气逆。针刺手鱼际穴太深,可使局部发生肿胀。
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
【译文】
不要针刺大醉的人,否则会使气血逆乱。不要针刺正在大怒的人,否则会使气机上逆。不要针刺过度疲劳的人,不要针刺刚刚饱食的人,不要针刺过分饥饿的人,不要针刺极度口渴的人,不要针刺正受到极大惊吓的人。
刺阴股,中大脉,血出不止,死。刺客主人①,内陷中脉,为内漏、为聋②。刺膝髌③,出液,为跛。刺臂太阴脉,出血多,立死。刺足少阴脉,重虚出血④,为舌难以言。
【注释】
①客主人:穴名。属足少阳胆经,又名上关。
②内漏:耳内化脓而漏出。
③膝髌:膝盖骨。
④重(chóng)虚:肾气原已虚弱,加之误刺,使肾气更虚。
【译文】
刺大腿内侧,误伤了大脉,若出血不止,便会死亡。刺上关穴太深,误伤经脉,可使耳内化脓或耳聋。刺膝髌部,误伤以致流出液体,会使人发生跛足。刺手太阴经脉,误伤出血过多,则立即死亡。刺足少阴经脉,误伤出血,可使肾气更虚,以致舌体失养,语言困难。
刺膺,中陷,中肺,为喘逆仰息。刺肘中,内陷,气归之①,为不屈伸。刺阴股下三寸,内陷,令人遗溺②。
刺掖下胁间③,内陷,令人咳。刺少腹,中膀胱,溺出,令人少腹满。刺腾肠④,内陷,为肿。刺匡上⑤,陷骨中脉,为漏、为盲⑥。刺关节,中液出,不得屈伸。
【注释】
①气归之:气归聚局部。指因针刺不当,气血凝聚不散。
②溺:同“尿”。
③掖:通“腋”。
④膈(shuàn)肠:穴名。属足太阳膀胱经,又名“承筋”。
⑤匡上:眼眶。匡,同“眶”。
⑥漏:流泪不止。
【译文】
针刺胸膺部太深,伤及肺脏,会致气喘上逆、仰面呼吸。针刺肘弯处太深,气结聚于局部而不行,以致手臂不能屈伸。针刺大腿内侧下三寸处太深,使人遗尿。
针刺腋下胁肋间太深,使人咳嗽。针刺小腹,误伤膀胱,使小便漏出流入腹腔,以致少腹胀满。针刺小腿肚太深,会使局部肿胀。针刺眼眶而深陷骨间,伤及脉络,就会流泪不止,甚至失明。针刺关节,如液体外流,则关节不能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