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气厥论(37)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讨论了寒热之气在脏腑之间相移传化而发生的各种病变。一方面说明寒热之气厥逆,可以为患多端;另一方面也说明了脏腑之间有密切的联系,脏腑有病,可以互相影响,互相传变。故以《气厥论》名篇。
黄帝问曰:五脏六腑,寒热相移者①,何?
岐伯曰:肾移寒于脾,痈肿少气②。脾移寒于肝,痈肿筋挛。肝移寒于心,狂隔中③。心移寒于肺,肺消④,肺消者,饮一溲二,死不治。肺移寒于肾,为涌水⑤,涌水者,按腹不坚,水气客于大肠,疾行则鸣濯濯⑥,如囊裹浆,水之病也。脾移热于肝,则为惊衄。肝移热于心,则死。心移热于肺,传为鬲消⑦。肺移热于肾,传为柔痊⑧。肾移热于脾,传为肠避,死不可治。胞移热于膀胱⑨,则癃溺血。膀胱移热于小肠,鬲肠不便,上为口麋。小肠移热于大肠,为虑瘕⑩,为沉⑪。大肠移热于胃,善食而瘦人,谓之食亦。胃移热于胆,亦曰食亦⑫。胆移热于脑,则辛领鼻渊⑬,鼻渊者,浊涕下不止也,传为衄蔑瞑目⑭,故得之气厥也。
【注释】
①相移:互相转移、传变。
②痈肿:在此似作“浮肿”为长。痈,通“雍”。
③隔中:病名。指中焦隔塞不通,其主要表现是饮食入而复吐出。
④肺消:病名。消渴病之一。
⑤涌水:水肿从下肢开始,有如泉涌。张介宾:“涌水者,水自下而上,如泉之涌也。水者,阴气也,其本在肾,其末在肺,肺移寒于肾,则阳气不化于下,阳气不化,则水泛为邪,而客于大肠,以大肠为肺之合也。”
⑥濯濯(zhuó):流水激荡声。此指肠鸣。
⑦鬲消:热熏膈间,气津消烁,久为消渴。
⑧柔痊(zhì):属痊病的一种,指筋脉拘急,项背强直,发热汗出等。痊,亦作“痉”,病名。其证见突然口噤,背反张而痣瘀。
⑨胞:精室与胞宫。
⑩虑(fú)瘕:沉伏于腹中的积块。虑,通“伏”。瘕,腹中积块。
⑪沉:张志聪:“沉,痔也。”
⑫食亦:病名。善食而体瘦无力。亦,通“易”。王冰注:“食亦者,谓食入移易而过,不生肌肤也。亦,易也。”
⑬辛领(è):鼻梁内有辛辣之感。领,鼻梁。
⑭衄(nǜ)蔑(miè):皆指鼻中出血。
【译文】
黄帝问:五脏六腑的寒热互相转移的情况,是怎样的?
岐伯说:肾移寒于脾,则病浮肿和少气。脾移寒于肝,则病痈肿和筋挛。肝移寒于心,则病发狂和胸中隔塞。心移寒于肺,则为肺消,肺消的症状是饮一份水,排两份小便,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肺移寒于肾,则为涌水,涌水的症状是腹部按之不太坚硬,但因水气滞留大肠,所以快走时肠中濯濯鸣响,如皮囊装水一样,这是水气之病。脾移热于肝,则病惊骇和鼻衄。肝移热于心,则是死证。心移热于肺,日久则为膈消。肺移热于肾,日久则为柔痊。肾移热于脾,日久传变痢疾,是无法治疗的死证。胞移热于膀胱,则病小便不利和尿血。膀胱移热于小肠,使肠道隔塞,大便不通,热气上行,以致口舌糜烂。小肠移热于大肠,则为伏瘕或痔疮。大肠移热于胃,则消谷善食而使人消瘦无力,病为食休。胃移热于胆,也病食休。胆移热于脑,则鼻梁内感觉辛辣,成为鼻渊,鼻渊的症状,常流浊涕不止,日久可致鼻中流血,两目不明。以上诸证,皆是寒热之气厥逆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