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刺要论(50)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刺要,即针刺的要领。本篇阐述了依据疾病所在部位确定适宜的进针深度的针刺要领。同时指出,违背了这一要领,就会给人体带来危害。进而分别说明人体各部因针刺深浅不当导致五脏在相应季节产生的种种病变。故名为《刺要论》。

黄帝问曰:愿闻刺要。

岐伯对曰:病有浮沉,刺有浅深,各至其理,无过其道。过之则内伤,不及则生外壅,壅则邪从之。浅深不得,反为大贼,内动五脏,后生大病。故曰:病有在毫毛腠理者,有在皮肤者,有在肌肉者,有在脉者,有在筋者,有在骨者,有在髓者。

【注释】

①浮沉:病位的浅深。浮,在表。沉,在里。

②大贼:大害。

【译文】

黄帝问:希望听听针刺的要领。

岐伯回答说:疾病有在表在里,刺法有浅刺深刺,各应到达一定的部位,而不能违背这一准则。刺得太深,就会损伤内脏;刺得太浅,反而会使在表的气血壅滞,壅滞则病邪乘机深入。因此,针刺深浅不适合,反而会带来更大的危害,扰乱五脏功能,继而发生大病。所以说:疾病有在毫毛腠理的,有在皮肤的,有在肌肉的,有在脉的,有在筋的,有在骨的,有在髓的。

是故刺毫毛腠理无伤皮,皮伤则内动肺,肺动则秋病温疟,诉沂然寒栗。刺皮无伤肉,肉伤则内动脾,脾动则七十二日四季之月,病腹胀烦,不嗜食。刺肉无伤脉,脉伤则内动心,心动则夏病心痛。刺脉无伤筋,筋伤则内动肝,肝动则春病热而筋弛。刺筋无伤骨,骨伤则内动肾,肾动则冬病胀,腰痛。刺骨无伤髓,髓伤则销铄箭酸。体解休然不去矣④。

【注释】

①沂沂(sù)然:形容怕冷。张志聪:“派沂然者,气上逆而寒栗也。”派,同“溯”,逆流而上。

②“脾动”句:一年四季之中,每季的最后十八天为脾土寄旺之日,共七十二天。所以脾动之后,在这七十二天当中会发生相应的病变表现,如后文所说的腹胀烦,不嗜食。

③销铄:久病消瘦。

④解(xiè)休(yì):懈怠无力。解,通“懈”。

【译文】

因此,刺毫毛腠理,不要伤及皮肤,皮肤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肺脏功能,肺伤到秋天,易患温疟病,发生恶寒战栗。刺皮肤,不要伤及肌肉,肌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脾脏功能,脾伤在每一季节的最后十八天中,会腹胀烦满,不思饮食。刺肌肉,不要伤及血脉,血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心脏功能,心伤到夏天,易患心痛。刺血脉,不要伤及筋脉,筋脉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肝脏功能,肝伤到春天,易患热性病,发生筋脉弛缓。刺筋,不要伤及骨,骨受伤,就会向内影响肾脏功能,肾伤到冬天,易患肿胀、腰痛。刺骨,不要伤髓,髓伤则消减,就会导致身体枯瘦,足胫发酸,身体懈怠,无力举动。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脉解(49)
《黄帝内经》-素问-刺齐论(51)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