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四时气(19)
来源: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着重论述一年四季之中,自然气候的变化有寒热温凉的不同,因而邪气伤人所产生的病变也随之而异。所以针刺治疗的原则,虽皆以掌握气穴为主,但必须根据时令气候的不同,以及病变的特点,而选用适当的穴位,采取不同的刺法。因以《四时气》名篇。本篇与《本输》所述的内容,虽有小异之处,但其基本精神是一致的。另《素问·水热穴论》中有一节,可视为本文的解释,可互相参证。
黄帝问于岐伯曰:夫四时之气,各不同形。百病之起,皆有所生。灸刺之道,何者为定①?
岐伯答曰: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故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②,甚者深刺之,间者浅刺之。夏取盛经孙络③,取分间④,绝皮肤⑤;秋取经腧,邪在腑,取之合⑥。冬取井荥,必深以留之⑦。
【注释】
①何者为定:杨上善:“一则四时不同,二则病生有异,灸刺总而要之,何者为贵。”
②春取经、血脉、分肉之间:《本输》:“取大经分肉之间。”但马元台认为依《素问·水热穴论》:“春者,取络脉分肉之间”,“经,当作络”。可参。
③盛经:手足六阳经的经穴。张志聪:“阳盛于外,故曰盛经。”
④分间:指分肉间的经脉。
⑤绝皮肤:指透过皮肤的浅刺法。
⑥合:手足阳明经的合穴。
⑦必深以留之:张志聪:“谓人气之藏于内,此人气之出入,应天地之四时。”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四时的气候变化,性质各不相同,百病的起始,都受气候影响而发生。针灸治疗的原则,怎样来决定呢?
岐伯回答说:四时的邪气侵入人体,各有一定的部位,针灸治疗的原则,以掌握四时气候与腧穴的关系而定。所以春季可取大经、血脉、分肉的穴位,病重的可用深刺法,病轻的可用刺浅法。夏季可取气盛的六阳经脉或孙络的穴位,或刺分肉之间,以及透过皮肤的浅刺法;秋季可取“经穴”及“输穴”,如邪在六腑,可取“合穴”。冬季可取“井穴”及“荥穴”,一定要深刺而且留针。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痛①。风瘀肤胀②,为五十七痛③。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飨泄,补三阴之上④,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⑤。
【注释】
①五十九精(wěi):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腧穴。参见本书《热病》的“五十九刺”。
②风瘀(shuì)肤胀:水肿病。张志聪:“此外因之邪,病在于皮肤也。瘀,水病也。因汗出遇风,风水之邪留于皮肤而为肿胀也。”后世通作“风水”。
③五十七精: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腧穴。据《素问·水热穴论》王冰注为:脊中、悬枢、命门、腰俞、长强各一穴;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中胆俞、白环俞、胃仓、肓门、志室、胞肓、秩边、中注、四满、气穴、大赫、横骨、外陵、大巨、水道、归来、气街、太冲、复溜、阴谷、照海、交信、筑宾各二穴。
④三阴之上:三阴交穴。
⑤“转筋于阳”五句:阳、阴,这里指四肢的外侧(阳)、内侧(阴)。卒刺,应作“粹刺”,即指火针。
【译文】
患温疟不出汗的,治疗有热病五十九个腧穴。患风水皮肤浮肿,治疗有水肿病五十七个腧穴。若皮下有血络,都应当刺出其血。患飧泄证,可取三阴交、阴陵泉,用补法,并且都要长期间留针,必等到患者觉得针下有热感为止。四肢外侧转筋,应治阳经;四肢内侧转筋,应治阴经;都可用火针粹刺。
徒瘀①,先取环谷下三寸②,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箭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瘀,必坚。来缓则烦,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瘀尽乃止。饮闭药③,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无他食,百三十五日。
【注释】
①徒瘀:单纯的水病,与上文的“风瘀”不同。
②环谷下三寸:马元台:“按各经无环谷穴,止足少阳胆经有环跳穴,今曰下三寸,意者风市穴乎?理亦甚的。”而杨上善认为:“环谷当是脐中也,脐下三寸,关元之穴也。”可互参。
③饮闭药:服用通闭的药物。马元台:“必饮通闭之药,以利其水,防其再肿。”
【译文】
单纯的水肿病,先取环跳之下三寸的风市穴,用铍针刺,针后在针孔处插入竹筒,吸收水液,反复进行,将水放尽,必使肌肉恢复坚实。在针刺时,必急刺,刺的慢病人会感到烦闷,刺得快则安静。隔一天刺一次,直到水肿退尽为止。可以内服开闭利水的药,在初刺时就可饮服。但要注意刚饮药不能进食,刚进食不能饮药,除了正常的饮食以外,禁食其他食物一百三十五天。
著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①,素刺其肿上②,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③,无食他食。
【注释】
①疠风:今称麻风。
②素:《甲乙》、《太素》作“索”。义长。
③方:宜,适宜。
【译文】
患著痹经久不愈,常觉寒冷不解,可用火针刺三里穴。大小肠功能失常,都可取足三里穴,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麻风病可针刺肿起的部位,刺后再用锐利的针刺其患处,用手按压,出其恶气,肿消尽停止。常吃普通的食物,不可吃其他对病不利的食物。
腹中常鸣,气上冲胸,不能久立,邪在大肠,刺肓之原、巨虚上廉、三里①。小腹控睾,引腰脊,上冲心,邪在小肠者,连睾系,属于脊,贯肝肺,络心系。气盛则厥逆,上冲肠胃,熏肝,散于肓,结于脐。故取之肓原以散之,刺太阴以予之,取厥阴以下之,取巨虚下廉以去之,按其所过之经以调之。
【注释】
①肓(huāng)之原:即气海穴。
【译文】
腹内时常鸣响,气上逆而冲胸部,不能久站,这是病邪在大肠,可刺气海、上巨虚、足三里穴。小腹部控引睾丸,连及腰脊作痛,向上冲及心胸,是邪在小肠,小肠连及睾丸的系脉,附属于脊椎,上贯于肝肺,绕络于心系。因此,邪气盛的则厥气上逆,上逆冲及肠胃,熏灼肝脏,散于肓膜,聚结于脐部。所以取气海穴以散其结气,再刺手太阴肺经的腧穴来补虚,取足厥阴肝经的腧穴来泻实,取小肠经的合穴下巨虚以去其邪气,按出现症状的经脉进行调治。
善呕,呕有苦,长太息,心中儋檐,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呕苦,故曰呕胆。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逆,却调其虚实,以去其邪。饮食不下,膈塞不通,邪在胃脘。在上脘则刺抑而下之,在下脘则散而去之。
【译文】
病人时常呕吐,呕出苦水,长叹气,心中恐惧,害怕有人来抓他,这是病邪在胆,而邪气横逆于胃,胆汁外泄则口苦,胃气上逆则呕苦,所以叫“呕胆”。治疗应取足三里穴,以降下胃气之逆,刺足少阳胆经的血络,以止上逆之胆气,再根据虚实属性,以去除病邪。饮食不下,膈间闭塞不通,这是邪在胃脘。如果上脘不通,可用针刺降其上逆之气,如果下脘不通,可用针刺疏散其病邪。
小腹痛肿,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①,取之太阳大络②,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③,肿上及胃脘,取三里。
【注释】
①邪在三焦约:张志聪:“三焦下俞,出于委阳,并太阳之正,入络膀胱,约下焦,实则闭癃,虚则遗溺,小腹肿痛,不得小便,邪在三焦约也。”
②大络:指经脉,太阳大络,是委阳穴。
③视其络脉与厥阴小络结而血者:张志聪:“小络,孙络也。足太阳、厥阴之络,交络于跗胭之间,视其结而血者去之。盖肝主疏泄,结在厥阴之络,亦不得小便矣。”
【译文】
小腹肿痛,不能小便,这是邪在三焦,约束而不行,可取太阳经的大络委阳,看它的络脉与厥阴经的小络交结而有淤血之处,若是肿胀上至胃脘部,并取足三里穴。
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视其目色,以知病之存亡也。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持气口人迎,以视其脉。坚且盛且滑者,病日进;脉软者,病将下;诸经实者,病三日已。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
【译文】
所谓的“睹其色,察其目,知其散复者”,就是察看病人眼睛的五色,来判断病邪的存留与消失的情况。所谓的“一其形,听其动静者”,是说持诊气口与人迎之脉,察看他的脉象。如脉象强盛而滑利的,病情会日渐加重;脉象虚软的,病邪将要减退;各经脉气尚充实的,三天后病就会好。这就是所谓气口是候阴分的,人迎是候阳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