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研究论文选辑-宋代圣祖天尊大帝与轩辕黄帝关系考
来源:黄帝祭文汇编简注 吴红兵
创作时间:
中国古代的一些封建王朝在建立之初为彰显其统治地位的合法性,通常会选取 一位同姓天神作为本族始祖,大家熟知的想必就有道祖李耳曾被李唐王朝尊为始祖。 同样,赵宋王朝也曾选择了一位赵姓天神为祖先,并封其为圣祖天尊大帝,而且宋 朝皇帝坚信这位天神与轩辕黄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若要讲清楚宋代圣祖天尊 大帝与轩辕黄帝的关系,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圣祖天尊大帝这个封号出现的时代背景。
一、圣祖天尊大帝出现的时代背景
公元997年,宋太宗赵光义驾崩,由他的第三个儿子赵元侃继承皇位,这位皇 帝就是后来我们熟知的宋真宗。现在我们一般称宋真宗名为赵恒,这是他为彰显自 己尊贵的地位,继位后才改的。正如他的父亲,因避二哥宋太祖赵匡胤的名讳,由 原来的赵匡义改为赵光义,夺得帝位后,又改名赵灵。宋真宗赵恒是宋朝第三位皇 帝,也是宋朝守成时期的第一位君主。对宋真宗的评价,史书褒贬不一,不过作为 守成时期的君主,长期生活在父亲和伯父丰功伟绩的阴影之中应该是肯定的。毕竟 作为开国时期的宋太祖、宋太宗结束了自安史之乱以后,藩镇长期割据、各地纷争 不断的动荡局势,完成了局部统一。可想而知,文才武略远逊于父亲和伯父的宋真 宗要想得到满朝大臣和万千民众的真心拥戴应该是很难的。
特别是在景德元年(1004),辽朝萧太后与辽圣宗亲率大军南下,大有一举灭 宋之势。宋真宗和诸多大臣见形势不利,动了放弃京师开封而迁都南方的念头,后 在寇准等人的强烈要求下,宋真宗这才不得已北上亲征。后面的事情想必熟悉宋朝 历史的人都很清楚,宋真宗在军事形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与契丹(即后来的辽) 签立了和约,即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这里我们不再详细介绍“澶渊之盟” 的具体内容,主要说一下盟约中规定“宋与契丹互称兄弟之国”的条款给宋人带来 的影响。可以说,“澶渊之盟”的签立标志着北方游牧民族契丹所建立的政权得到 了宋王朝的认可,拥有了与其同等的政治地位,这样就出现了所谓“国有二君”的 情形。虽然史书没有明确记载当时宋朝民众对此情形感想如何,但也不难猜测,以宋真宗为首的统治集团的执政能力应该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质疑,他本人的帝位或许 也出现了不稳的迹象。
为了稳定民心,更为彰显皇权正统,宋真宗与大臣们自编自导自演了轰轰烈烈 的天书封禅运动。伴随着天书封禅运动的展开,寻找一位天神作为赵宋始祖也成为 当时宋真宗关注的大事,毕竟前代的李唐就曾尊道祖李耳为始祖,以彰显其天命神 授。遗憾的是,尽管宋真宗和大臣们苦苦思索,却发现赵姓天神虽不少,但没有一 位较有分量的。既然没有,不妨找一个人们熟知的再重新封号就可以了,就这样, 稍有名气的财神赵玄朗登场了。
二、宋代圣祖天尊大帝的由来
要弄清楚宋朝圣祖天尊大帝的具体由来,需要从宋真宗做的一个梦开始说起。 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月二十四日,宋真宗在滋福殿对大臣们说,他在十七日晚 上做了一个梦,梦里再次遇见曾在景德四年(1007)由玉皇大帝派遣至人间,托梦 告知他将有赵姓始祖授予自己天书的那位神使,这一次神使告诉宋真宗:“先令汝 祖赵某授汝天书,此月二十四日再得见汝,如唐朝恭奉玄元皇帝。”玄元皇帝正是 唐高宗尊奉道祖李耳的封号。很显然这次神使托梦告诉宋真宗,赵室皇族的祖先将 要在二十四日的晚上再次降临人间。
宋真宗根据神使指示,在延恩殿恭设道场等待始祖降临。大概是当天晚上的七 点多,宋真宗忽然闻到了一股异香,没过多久,就发现满殿金光,掩蔽灯烛。接着 就看到了手持宝器的灵仙仪卫,紧随其后的就是赵氏始祖,典籍记载中称他为天尊。 天尊告诉宋真宗:“吾人皇九人中一人也,是赵之始祖,有功于世。再降,乃轩辕 黄帝。凡世所知少典之子,非也。母感电梦天人,生于寿丘。于后唐时,奉玉皇帝 命七月一日下降,总治下方,主赵氏之族,今已百年。”从天尊的话语中我们得知 以下信息:这位天尊自称是九人皇之一,赵氏始祖,曾以轩辕黄帝身份降世,出生 在寿丘,又在后唐时奉玉帝之命,重降人间,主掌赵氏之族。天尊与宋真宗进行了 简短谈话后就乘云而去了。天微微亮时,宋真宗立即诏令王旦等朝中大臣,以及修 玉清昭应宫的副使李宗谔、刘承珪及都监蓝继宗等人,一同瞻仰天尊降临之所,后 来还将天尊降临的整个过程记录下来,名为《圣祖降临记》,广为传播。
既然天尊是赵姓天神,接下来就是要确定其具体的尊号和名字,以便人们熟知 和祭祀。在大中祥符五年(1012)十一月初五日,宋廷尊他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以玉清昭应宫玉皇后殿为圣祖正殿,东位司命殿为其治事之所, 并将位于坊州(今陕西黄陵)、重建于宋太祖开宝五年(972)的轩辕黄帝庙,更 名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庙(在大中祥符七年七月五日改的庙名)。 初八日,朝廷下诏:“圣祖名,上曰玄、下曰朗,不得斥犯。以七月一日为先天节, 十月二十四日为降圣节,并休假五日。”初九日,诏令天下府、州、军、监(均为 宋朝州一级行政机构)的天庆观内增置圣祖殿。十一日,诏上圣祖的母亲懿号为元 天大圣后。十四日,改兖州曲阜县(今山东曲阜)为仙源县,并于寿丘建景灵宫、 太极观以供奉圣祖和圣祖母。到此为止,宋真宗与大臣们完成了赵宋皇室的始祖赵 玄朗的“制造”过程。这位尊号为圣祖上灵高道九天司命保生天尊大帝的天神,当 时常被人称为圣祖天尊大帝,其在当时道教天神体系中的地位仅次于三清和玉皇 大帝。
三、宋代圣祖天尊大帝与轩辕黄帝之间的关系
按照宋真宗的说法,天尊曾亲口告诉他,自己是九人皇之一,赵氏始祖,后降 世为轩辕黄帝,于后唐时再降世主掌赵氏宗族。我们先来分析一下,宋真宗为什么 一定要强调赵氏始祖曾经降世为轩辕黄帝?众所周知,轩辕黄帝为五帝之一,被尊 为华夏始祖、人文初祖。宋人认为黄帝代表着天统,正如天禧四年(1020),时任 大理寺丞的董行父所言:“在昔黄帝兼三材而统天下,天统得而天下治。故伏羲为 人统,神农为地统,黄帝为天统。”董行父的意思很明确,如果帝位上承黄帝,就 是上秉天统,即为正统。另外,前文已述,唐朝曾封其始祖李耳为玄元皇帝,而赵 氏始祖曾降世为“轩辕黄帝”,这与“玄元皇帝”恰好同音,仿佛也在暗示着赵氏 正统帝位。下面我们来说一下圣祖天尊大帝与轩辕黄帝之间的具体关系。
从流传下来的典籍记载来看,当时很多宋人都将圣祖天尊大帝与轩辕黄帝视为 同一人。如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提到王钦若所集三十六卷本的《先天纪》时 曾说:“圣祖赵讳,即轩辕黄帝也。故钦若奉诏编次传记黄帝事迹上之,赐名《先 天纪》,御制序冠其首。”可以说,轩辕黄帝的地位在宋代得到了空前提高,其名 讳也如圣祖天尊大帝赵玄朗一样遇则避之,如大中祥符七年(1014)六月一日,宋 廷专门颁布《不得斥黄帝名诏》,明确规定:“内外文字不得斥用黄帝名号、故事, 其经典旧文不可避者阙之。”大观四年(1110)五月十九日,朝廷诏令凡有姓轩辕 的人须去“辕”字。政和四年(1114)四月二十七日,更是将天上的轩辕星改名为权星。
虽然宋人认为圣祖天尊大帝与轩辕黄帝是同一人,但严格说来,轩辕黄帝应该 算是圣祖天尊大帝赵玄朗的转世之身,即赵氏始祖圣祖天尊大帝众多身份中的一种。 即便如此,宋人还是直接将广泛流传的轩辕黄帝事迹都当作赵玄朗降世期间所为, 毕竟作为财神的赵玄朗实在没有太多功绩可言。为此,宋人在唐人王璀《广黄帝本 行记》的基础上,重新编撰出了《先天纪》《轩辕黄帝传》等记录事迹的典籍,重 塑了这位宋真宗认为是赵氏始祖降世为人的轩辕黄帝的形象。不得不说,轩辕黄帝 成了宋真宗彰显其赵氏始祖圣祖天尊大帝赵玄朗丰功伟绩的载体,在某种程度上来 讲,轩辕黄帝成了圣祖天尊大帝赵玄朗身上的光环之一。
就这样,缘于宋真宗一个虚无缥缈的梦而拉开的轰轰烈烈的造祖运动大幕,影 响了此后260余年的宋王朝历史,轩辕黄帝也因与圣祖天尊大帝赵玄朗的微妙关系 而在有宋一朝地位凸显。伴随着宋王朝的完全覆灭,元朝摧毁了南宋在江南各地修 建的圣祖殿,从此,圣祖天尊大帝消失在了历史长河中。虽然元朝摧毁了宋朝修的 圣祖殿,但对轩辕黄帝却极为崇敬。据史料记载,元世祖忽必烈至元年间,朝廷就 已开始诏令天下郡县庙祭祀三皇,且礼制规格超过前代。元朝还对位于当时鄜州中 部县(今陕西黄陵)的黄帝庙时常加以修葺,最后一次修缮是在元顺帝至正二十五 年至二十八年(1365—1368),此次整修黄帝庙工程告竣后,张敏撰写了《重修黄 帝庙碑》。
无论怎样,有宋一代,轩辕黄帝始终与圣祖天尊大帝一起被尊为赵宋皇室始祖, 正如南宋状元、一代名臣王十朋在其名为《黄帝》的一诗中说的那样:
百年功就蜕乾坤,鼎冷湖空迹尚存。 别有庆源流不尽,皇朝叶叶是神孙。
参考文献
〔1〕[宋]佚名 .宋大诏令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2.
〔2〕[宋]王十朋 .王十朋全集(修订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3〕[宋]李焘 .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宋]晁公武撰,孙猛校证.郡斋读书志校证[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5〕[元]脱脱等 . 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
〔6〕[清]徐松辑 .宋会要辑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主要参考文献
(按四部分类及朝代先后排序)
◆ [汉]郑玄笺,[唐]孔颖达等正义:《毛诗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7年。
[汉]孔安国传,[唐]孔颖达等正义:《尚书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汉]王弼等注,[唐]孔颖达等正义:《周易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 古籍出版社,1997年。
[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礼记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 籍出版社,1997年。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周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7年。
◆ [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仪礼注疏》,《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08年。
[汉]伏生撰,[汉]郑玄注,[清]陈寿祺辑校:《尚书大传》,《中国经学史基本丛书》, 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2年。
[汉]许慎撰,[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
[晋]杜预注,[唐]孔颖达等正义:《春秋左传正义》,《十三经注疏》本,上海:上 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宋]蔡沈撰,王丰先点校:《书集传》,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 [宋]朱熹集注:《诗集传》,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宋]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清]王引之:《经义述闻》,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8年。 [清]孙诒让撰:《周礼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
[清]刘宝楠撰,高流水点校:《论语正义》,北京:中华书局,1990年。 [清]王引之著:《经义述闻》,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
[清]俞樾:《群经平议》,《皇清经解续编》,济南:齐鲁书社,2016年。 [清]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清]王聘珍撰:《大戴礼记解诂》,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屈守元著:《韩诗外传笺疏》,成都:巴蜀书社,1996年。
胡培翠撰,段熙仲点校:《仪礼正义》,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3年。
王梦鸥注译:《礼记今注今译》,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 杨伯峻译注:《论语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58年。
杨伯峻译注:《孟子译注》,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 高亨著:《周易大传今注》,济南:齐鲁书社,1998年。
顾颉刚、刘起舒:《尚书校释译论》,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程树德撰,程俊英、蒋见元点校:《论语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 周振甫:《诗经译注》,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 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
◎ [汉]司马迁:《史记》,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
◆ [汉]班固:《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汉]应劭撰,王利器校注:《风俗通义校注》,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汉]桓宽:《盐铁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
◎ [汉]刘熙:《释名》,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 [汉]刘向集录:《战国策》,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 [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晋]王嘉撰,[南朝梁]肖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 [晋]陈寿:《三国志》,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
[晋]常球撰,任乃强校注:《华阳国志校补图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
◎ [晋]袁宏撰,张烈点校:《两汉纪》,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晋]张华撰,范宁校证:《博物志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 [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北京:中华书局,1965年。
[南朝宋]刘敬叔撰,范宁校点:《异苑》,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 [梁]沈约:《宋书》,北京:中华书局,2015年。
[北魏]郦道元撰,陈桥驿点校:《水经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 [唐]房玄龄等:《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唐]李延寿:《北史》,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 [唐]姚德廉:《梁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 [唐]令狐德菜等:《周书》,北京:中华书局,1971年。
[唐]魏徵、令狐德菜:《隋书》,北京:中华书局,1973年。
[唐]刘知幾撰,[清]浦起龙通释:《史通通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年。
◎ [唐]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
◆ [后晋]刘晌:《旧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北京:中华书局,2020年。
[宋]欧阳修、宋祁:《新唐书》,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宋]薛居正等:《旧五代史》,北京:中华书局,1976年。
[宋]郑樵:《通志》,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
[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宋)王溥:《唐会要》,北京:中华书局,1955年。
◆ [元]脱脱等:《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明]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清]张廷玉等:《明史》,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
[清]姚振宗:《隋书经籍志考证》,民国师石山房丛书本。
◆ [清]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清]徐元诰撰,王树民、沈长云校:《国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2002年。
袁珂:《山海经校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黄怀信、张懋熔、田旭东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汪继培辑,魏代富疏证:《尸子疏证》,南京:凤凰出版社,2018年。
崔冶译注:《吴越春秋》,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黄怀信等撰:《逸周书汇校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王国维撰,黄永年校:《今本竹书纪年疏证》,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1997年。 ◆ 范祥雍订补:《古本竹书纪年辑校订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2年。
王国轩、王秀梅译注:《孔子家语》,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王贻梁、陈建敏选:《穆天子传汇校集释》,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年。 陈立撰,吴则虞校:《白虎通疏证》,北京:中华书局,1994年。
王根林等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 王叔岷撰:《列仙传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07年。
[明]李侃:《明成化山西通志》,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嘉靖)曲沃县志》,明嘉靖刻本。
◆ [明]王崇:《嘉靖池州府志》,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
◆ 《高淳县志》,明嘉靖本。
庆阳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明清庆阳府志(嘉靖和顺治)》,兰州:甘肃人民出版 社,2001年。
凤凰出版社编:《中国地方志集成 ·雍正陕西通志》,南京:凤凰出版社,2011年。
◆ [清]丁瀚:《中部县志》,清嘉庆刻本。
◎ 《湖南通志》,清光绪十一年刻本。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光绪湖南通志〉点校》,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7年。
◆ 《黄陵县志》,1944年铅印本。
◆ 何炳武等:《黄陵县志校注》,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9年。
◆ 《黄帝内经》,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 [战国]商鞅:《商君书》,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汉]宋衷注,[清]秦嘉谟等辑:《世本八种》,北京:中华书局,2008年。
◎ [汉]刘向:《淮南子》,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 [汉]扬雄:《法言》,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汉]王充撰,黄晖校释:《论衡校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
◎ [晋]王嘉:《拾遗记》,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 [晋]干宝:《搜神记》,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 [北齐]颜之推撰,王利器注:《颜氏家训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
[宋]许洞:《虎钤经》,清《粤雅堂丛书》本。
[宋]朱熹:《朱子全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
[元]胡祗遹撰,魏崇武、周思成校点:《胡祗遹集》,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8年。
◎ [明]茅元仪:《武备志》,明天启刻本。 [明]范景文:《战守全书》,明崇祯刻本。 [明]王鸣鹤:《登坛必究》,清刻本。
[清]曾国藩编:《经史本家杂钞》,北京:中华书局,2019年。
◎ [清]王先谦撰,沈啸寰、王星贤点校:《荀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
[清]王先慎撰,钟哲点校:《韩非子集解》,北京:中华书局,1998年。
◆ 许维遹:《吕氏春秋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 陈鼓应注译:《庄子今注今译》,北京:中华书局,2009年。
黄怀信校注:《鸮冠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
◆ 国学整理社辑:《诸子集成》,上海:上海书店影印本,1986年。
黎翔凤撰,梁运华整理:《管子校注》,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 杨伯峻:《列子集释》,北京:中华书局,2018年。
◆ [南朝梁]萧统编:《文选》,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
[南朝陈]虞荔纂:《鼎录》,《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北周]庾信撰;[清]倪璠注:《庾子山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
[唐]欧阳询撰,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 [唐]徐坚等著:《初学记》,北京:中华书局,1962年。
◆ [唐]韩愈撰,[宋]魏仲举集注,郝润华、王东峰整理:《五百家注韩昌黎集》,北京: 中华书局,2019年。
◆ [唐]韩愈著,刘真伦、岳珍校注:《韩愈文集汇校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唐]元稹:《元稹集》,北京:中华书局,2010年。
[唐]李贺著,吴企明笺注:《李长吉歌诗编年笺注》,北京:中华书局,2012年。 [宋]洪兴祖:《楚辞补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宋]范仲淹:《范仲淹全集》,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2年。 [宋]郭茂倩编:《乐府诗集》,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
[宋]朱熹集注,黄灵庚点校:《楚辞集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 [宋]王十朋:《王十朋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 [宋]文天祥撰,刘文源校笺:《文天祥诗集校笺》,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宋]李昉、李穆、徐铉等撰:《太平御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4年。 [宋]李昉等撰:《太平广记》,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宋]叶廷珪:《海录碎事》,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 [明]陈耀文撰:《天中记》,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清]严可均辑:《全上古三代秦汉魏晋南北朝文》,北京:中华书局,2017年。
[清]严可均辑,何宛屏校:《全晋文》,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年。 [清]孙星衍辑:《续古文苑》,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清]张英等撰:《渊鉴类函》,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 [清]彭定求编:《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60年。
[清]董诰等编:《全唐文》,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 逯钦立辑:《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北京:中华书局,2000年。 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编:《全宋诗》,北京大学出版社,2019年。
李学勤、张岂之主编:《炎黄汇典 ·祭祀卷》,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2年。
◆ 黄帝陵基金会编:《黄帝文化志》,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
黄帝陵管理局编:《黄帝祭文集》,西安:西北大学出版社,201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