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大奇论(4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论述了某些奇病的脉象,并据此分析其病机和预后。对脏腑、经脉精气衰败而出现的十四种死证脉象作了形象的说明,并预计了相应的死期。因所论述的都是比较特殊而少见的奇病、奇脉,扩大了上一篇《奇病论》的内容,故篇名《大奇论》。
肝满、肾满、肺满皆实①,即为肿。肺之雍②,喘而两肤满③;肝雍,两肤满,卧则惊,不得小便;肾雍,脚下至少腹满④,胫有大小,髀箭大跛,易偏枯。
【注释】
①满:邪气壅滞而胀满。
②雍:通“壅”。
③肤:腋下肋上部分。
④脚:上古时指胫,即小腿。《说文》:“脚,胫也。”
【译文】
肝脉盛满、肾脉盛满、肺脉盛满的都为实证,即发生痈肿的征象。肺脉壅塞,喘息则两法部胀满;肝脉壅塞,则两肤部胀满,眠中易惊骇,小便不通;肾脉壅塞,则从胫下到小腹部胀满,两胫肿胀不同,大小不一,髀部和胫部肿大,跛行,易发半身不遂。
心脉满大,痫痣筋挛①;肝脉小急,痫瘾筋挛;肝脉骛暴②,有所惊骇,脉不至若瘤,不治自已。肾脉小急,肝脉小急,心脉小急,不鼓皆为瘕③。
【注释】
①痫:癫痫。瘾(chì):瘾疯,即抽搐。筋挛:筋脉拘挛。
②骛(wù)暴:喻脉搏急疾而乱。骛,乱驰,交驰。
③瘕(jiǎ):病名。由气聚而成,聚散无常、推之游移不定、痛无定处。马元:“瘕者,假也,块似有形,而隐见不常,故曰瘕。”
【译文】
心脉满大,是体内热盛,会出现癫痫抽搐及筋脉拘挛;肝脉小而急,是肝脏虚寒,也会出现癫痫抽搐和筋脉拘挛;如果肝脉急疾而乱,或受到惊吓后脉搏一时摸不到,好像失音一样,这是受惊气逆的现象,不治就会痊愈。肾脉小而紧、肝小而紧、心小而紧,不能鼓击于指下,是气血凝聚,都能发为瘕病。
肾肝并沉,为石水①;并浮,为风水②;并虚,为死;并小弦,欲惊。肾脉大急沉,肝脉大急沉,皆为疝。心脉搏滑急,为心疝③;肺脉沉搏,为肺疝④。三阳急,为瘕;三阴急,为疝;二阴急,为痫厥⑤;二阳急,为惊。
【注释】
①石水:水肿证之一,水肿偏于腹部。
②风水:水肿证之一,浮肿以头面为甚。
③心疝:古病名。寒邪侵犯心经所引起的疝病。
④肺疝:古病名。寒邪侵犯肺经所引起的疝病。
⑤痫厥:昏迷不醒。
【译文】
肾脉、肝脉并见沉脉的是石水证;并见浮脉的是风水证;并见虚象的是死证,并见小弦之象的是将要发惊。肾脉大而沉紧,或肝脉大而沉紧的,都是疝气病。心脉搏动滑利急疾的是心疝;肺脉搏动见沉象的是肺疝。膀胱和小肠脉紧的是疲病;肺和脾脉紧的是疝病;心和肾脉紧的是痫厥;胃和大肠脉紧的是惊骇。
脾脉外鼓,沉为肠游,久自已。肝脉小缓为肠避,易治。肾脉小搏沉,为肠避下血。血温身热者,死。心肝避亦下血,二脏同病者可治。其脉小沉涩为肠避,其身热者死,热见七日死。
【译文】
脾脉外浮但又见沉象的是痢疾,日久能自愈。肝脉见小而缓脉象的是痢疾,易治。肾脉见小搏而沉的是痢疾便血。血蓄于外,身体发热的是死证。心、肝二脏的痢疾也见便血,如二脏同病,木火相生,可以治愈。如果脉见小而沉涩的痢疾,兼有身热不退的,为死证,高热七天就会死亡。
胃脉沉鼓涩①,胃外鼓大,心脉小坚急,皆鬲偏枯。男子发左,女子发右,不瘤舌转,可治,三十日起。其从者②,瘤,三岁起;年不满二十者,三岁死。脉至而搏,血衄身热者死,
脉来悬钩浮为常脉③。脉至如喘④,名曰暴厥。暴厥者,不知与人言。脉至如数,使人暴惊,三四日自已。
【注释】
①鼓:疑衍。沉脉与鼓脉,性质相反,不可兼见。
②其从者:指男子病在右,女子病在左。人身左为阳,右为阴,男子属阳而病发于左,女子属阴而病发于右,均为逆,反之则为从。
③悬钩浮:张介宾:“悬者,不高不下,不浮不沉,如物悬空之义。谓脉虽浮钩,而未失中和之气也。”
④脉至如喘:形容脉来如水流般湍急。喘,通“湍”。
【译文】
胃脉沉涩,或者外浮而大,心脉小而坚紧,皆为气血阻隔不通,半身不遂的征象。若男子偏瘫在左侧,女子偏瘫在右侧,而说话不受影响、舌转灵活的,可以治疗,约经三十天就能痊愈。如果男子偏瘫在右,女子偏瘫在左,说话发不出声音的,三年才能恢复;如果是不满二十岁的患者,三年即会死。
脉来搏指有力,并见衄血、身热的,是死证,如脉见浮如悬钩之象,才是衄血病应有的脉象。脉来似水流般湍急的,病名叫暴厥。暴厥病人不省人事,不能言语。脉来似有数象,是突然受惊所致,三四日即可自愈。
脉至浮合①,浮合如数,一息十至以上,是经气予不足也②,微见九十日死。脉至如火薪然③,是心精之予夺也,草干而死。脉至如散叶,是肝气予虚也,木叶落而死。脉至如省客④,省客者,脉塞而鼓⑤,是肾气予不足也,悬去枣华而死⑥。脉至如丸泥,是胃精予不足也,榆荚落而死⑦。脉至如横格⑧,是胆气予不足也,禾熟而死。脉至如弦缕⑨,是胞精予不足也,病善言,下霜而死;不言,可治。脉至如交漆⑩,交漆者,左右傍至也,微见三十日死。脉至如涌泉,浮鼓肌中,太阳气予不足也,少气,味韭英而死⑪。
【注释】
①浮合:脉象如水波,浮荡不定,忽分忽合,极难分辨。王冰:“如浮波之合,后至者凌前,速疾而动,无常候也。”
②予:语气助词,无义。下同。
③如火薪然:脉象如同烧柴火一祥,火焰或明或灭,其形不定。火,烧。薪,柴火。
④省(xǐng)客:脉象时而不见,时而复来,有如探视之客或去或来。省,探望。
⑤脉塞而鼓:脉搏时而闭塞不至,时而应指有力。
⑥悬去枣华(huā):初夏枣花开落之时。华,同“花”。张介宾:“枣华之候,初夏时也。悬者,华之开;去者,华之落。言于枣华开落之时。”
⑦榆荚落:春季榆树结挂榆荚之时。
⑧横格:脉象长而坚硬,如长枝条横于指下。格,树木的长枝条。
⑨弦缕:弦线。形容脉象紧张而细,似绷紧的弦线,即弦细脉。缕,线。
⑩交漆:形容脉搏如绞滤漆汁,四面流散。交,通“绞”。
⑪味韭英而死:当死于尝到韭花之时。韭花生于长夏。味,动词,尝。韭英,韭花。英,花。
【译文】
脉来如水波,浮荡分合不定,这种浮合脉如同数脉,一呼一吸之间搏动十次以上,这是经脉之气不足的现象,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大约九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燃薪之火,或明或灭,其形不定,这是心脏精气脱失的现象,在秋尽冬初草枯之时就要死亡。脉来如散落的树叶,这是肝脏精气亏虚的现象,到秋天树木落叶时就会死亡。脉来去不定,如省亲的客人一样往返不居,省客脉,时而闭塞不至,时而应指有力,这是肾脏精气不足的现象,到初夏枣花开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泥丸滚动,虽有圆象,但不柔软,这是胃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春季榆树上结挂榆英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长而坚硬,如长枝条横于指下,这是胆腑精气不足的现象,到秋天稻禾成熟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弦线紧而细,这是胞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如患者胡言乱语,到下霜时节就会死亡;若没有多言之证,尚可治疗。脉来如绞滤漆汁般四面流散,这种绞漆脉,左右旁流,从微微显现这种脉象,经过三十日就要死亡。脉来如泉水外涌,浮而有力,鼓动于肌肉之中,这是太阳经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可见呼吸气短,在尝到韭菜花的时节就会死亡。
脉至如颓土之状①,按之不得,是肌气予不足也,五色先见黑,白量发死②。脉至如悬雍③,悬雍者,浮揣切之益大,是十二俞之气予不足也,水凝而死。脉至如偃刀④,偃刀者,浮之小急,按之坚大急,五藏菀熟⑤,寒热独并于肾也,如此其人不得坐,立春而死。脉至如丸,滑不著手,不著手者,按之不可得也,是大肠气予不足也,枣叶生而死。脉至如华者,令人善恐,不欲坐卧,行立常听,是小肠气予不足也,季秋而死。
【注释】
①颓土:土结构建筑物倒塌后的松土。形容脉象松散无根,虚大无力。颓,倒塌。
②白壘(lěi):即白藤。量,通“晶”,即藤,蔓生植物名,有白藤、紫藤等多种。
③悬雍:即悬雍垂,其形上大下小。形容脉象轻取尚大,重按即小。
④偃刀:仰刀。张志聪:“偃,仰也。脉如仰起之刀,口利锐而背坚厚,是以浮之小急而按之坚大也。”
⑤菀:通“蕴”。熟:应作“热”,形近而误。
【译文】
脉来如垮塌的松土虚软无力,重按即无,这是肌肉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如面部先出现五色中的黑色,到春天白藤发芽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悬雍垂一样,上大下小,这种悬雍脉,轻按浮取感觉虚大,这是十二腧穴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到水凝成冰的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仰放着的刀,浮取脉小而急,重按脉大而坚,此为五脏郁热,寒热交并于肾,这样的病人不能坐起,到立春时节就会死亡。脉来如弹丸,滑不著手,滑不著手即按之不得,这是大肠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枣树生叶之时就会死亡。脉来如草木之花般轻浮软弱,病人易惊恐,不喜坐卧,行走和站立时常听见异常声音,这是小肠的精气不足的现象,在深秋时节就会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