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官能(73)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官,动词,任之以官职。能,能力,技能。所谓“官能”即根据个人的实际能力,任之以适当的工作。从内容上看,本篇可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讨论运用针灸治病,首先要明确人的生理和疾病的阴、阳、寒、热、虚、实,然后才能确定针灸补泻的治法;还对补泻和针刺方法作了详细的说明。第二部分,论述传授针刺技术,必须根据每个人的能力、性格、爱好等特点,分别传授不同的技术,在技术学成后,担任工作,才能发挥其才能,尽其所用。这两部分从内容上看,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从行文上看,第一部分,对话者为岐伯与黄帝;而第二部分,则换成了黄帝与雷公。所以该篇在写作之初恐为独立的两篇。第二部分内容较少,恐有所亡佚。其后的编纂者,遂合为一篇。并以后半部分的主题名篇。第一部分,以黄帝向岐伯报告学习心得体会的方式,并以琅琅上口的韵文形式,概述了针刺的重要原则,读者宜详细玩味。本篇名言:“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矣,不可胜数。余推而论之,以为一纪①。余司诵之,子听其理。非则语余,请其正道,令可久传,后世无患。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
岐伯稽首再拜曰:请听圣王之道。
【注释】
①以为一纪:通过归纳整理,使之完整系统,条理分明。古人以理丝缕而使之不乱,叫做“纪”。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听你讲解九针之学,已经很多,都不能计数了。我推究其中的道理,经过归纳整理,成为系统的理论。我现在读出来给你听,你听其理论。有错误的地方,就告诉我加以修正,使它永远传给后世,以便学习和运用。当然要传教可靠的人,不能教不可靠的人。
岐伯叩头再拜说:我希望听一下圣王所讲的针道。
黄帝曰:用针之理,必知形气之所在,左右上下①,阴阳表里。血气多少,行之逆顺②,出入之合,谋伐有过。知解结,知补虚泻实,上下气门,明通于四海,审其所在。寒热淋露,以输异处。审于调气,明于经隧,左右肢络,尽知其会。寒与热争,能合而调之③;虚与实邻,知决而通之④。左右不调,把而行之。明于逆顺,乃知可治;阴阳不奇⑤,故知起时。审于本末,察其寒热,得邪所在,万刺不殆。知官九针,刺道毕矣⑥。
【注释】
①左右上下:杨上善:“肝生于左,肺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男左女右,阴阳上下,并得知之。”
②行之逆顺:杨上善:“营气顺脉,卫气逆行。”张景岳:“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行循臂;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行至足。故阳病者,上行极而下;阴病者,下行极而上。反此者,皆谓之逆。”两义俱可参。
③能合而调之:杨上善:“阴阳之气不和者,皆能和之。”
④知决而通之:杨上善:“虚实二气不和,通之使平。”孙鼎宜:“此谓虚实疑似之证,当决其是非也。”
⑤阴阳不奇:阴阳不偏之义。《周礼·大祝》杜注:“奇,读曰倚。”倚,有“偏”义。
⑥“审于”六句:张景岳:“本末,标本也。寒热,阴阳也。所在,三部九候之病脉处也。官,任也。九针不同,各有所宜,能和以上之法而任用之,则刺道毕矣。”
【译文】
黄帝说:用针治病的道理,一定要知道脏腑形气所在,左右上下的部位,阴阳表里的关系,血气的或多或少,以及脉气在全身的逆行和顺行,和由里出表或由表入里的会合处所等等,这样,才能祛除邪气恶血。更要懂得解其结聚,了解补虚泻实,上下气穴;明确知道四海腧穴的部位及其生理病理表现。寒热雨露的不同病因,会侵入人体不同部位。要谨慎地调和脉气,必须搞清十二经脉及周身左右上下的支络的循行交会。若有寒热相争,能参合各种情况进行调治;对于虚实错杂,应能决断而调治。左右不协调,应用左病刺右,右病刺左的手法,只有明确经脉循行的顺逆,才知道怎样治疗;脏腑阴阳调和,就可预知病愈之时。审察清楚疾病的标本、寒热,确定邪气所在部位,针刺治疗就不会错误。再掌握了九针的不同性能,针刺方法就全面了。
明于五输,徐疾所在①。屈伸出入,皆有条理②。言阴与阳,合于五行。五藏六府,亦有所藏③。四时八风,尽有阴阳。各得其位,合于明堂。各处色部,五藏六府。察其所痛,左右上下④;知其寒温,何经所在。审皮肤之寒温滑涩,知其所苦;膈有上下,知其气所在⑤。先得其道,稀而疏之。稍深以留,故能徐入之⑥。大热在上,推而下之。从下上者,引而去之。视前痛者,常先取之。大寒在外,留而补之。入于中者,从合泻之。针所不为,灸之所宜。上气不足,推而扬之。下气不足,积而从之⑦。阴阳皆虚,火自当之⑧。厥而寒甚,骨廉陷下。寒过于膝,下陵三里。阴络所过,得之留止。寒入于中,推而行之⑨。经陷下者⑩,火则当之。结络坚紧,火所治之。不知所苦,两骄之下⑪。男阳女阴,良工所禁⑫。针论毕矣。
【注释】
①“明于”两句:马元台:“五脏有并荥俞经合之五俞,六腑有井荥俞原经合之六俞,然六腑之原并于俞,则皆可称为五俞也。徐疾者,针治也。徐而疾则实,疾而徐则虚,是也。”
②“屈伸”两句:杨上善:“行针之时,须屈须伸,针之入出,条理并具知之。”马元台:“屈伸出入者,经脉往来也。”对于“屈伸”的解释,前者指行针时的体位,后者指经脉运行的方向。
③“五藏”两句:杨上善:“五藏藏五神,六府藏五谷。”
④“察其”两句:杨上善:“察五色,知其痛在五脏六腑,上下左右。”
⑤“膈有”两句:指横膈的上下分布着不同的脏器,应该知其病气的在上在下,以进一步察知何脏的病变。
⑥“稍深”两句:马元台:“先得其经脉之道,然后可以用针。稀者,针之少也;疏者,针之阔也;深者,深入其针也;留者,久留其针也。”
⑦“上气”四句:杨上善:“上气不足,谓膻中气少,可推补令盛。扬,盛也。下气不足,谓肾间动气少者,可补气聚。积,聚也。从,顺也。”张景岳:“推而扬之,引致其气,以补上也;积而从之,留针随气,以实下也。”
⑧“阴阳”两句:马元台:“阴阳皆虚,而针所难用,则用火以灸之。”
⑨“寒入”两句:张景岳:“寒留于络,而入于经,当用针推散而行之。"
⑩“经陷”两句:杨上善:“火气强盛,能补二虚。”
⑪两骄之下:楼英:“两骄之下,照海、申脉二穴。”
⑫“男阳”两句:张志聪:“不知所苦痛者,当取两骄于踝下也。男子数其阳,女子数其阴,故男取阴而女取阳,此良工之所禁也。”
【译文】
明白五腧穴的主治范围和针刺的徐疾手法。经脉往来的屈伸出入,都有一定的规律。人体的阴阳与五行是相合的。五脏六腑,分别有藏神藏谷的功能。四时八风的变化,全有阴阳的关系。疾病各有其发生的部位,结合面部五色诊,寻求各部显现出的不同色泽,来诊察五脏六腑的疾病。观察疾病的部位,是在左在右还是在上在下;判断疾病的寒温属性,知道病在哪条经脉。审察尺肤的寒温滑涩,知道它的疾病属性;再诊察膈膜上下,可以知道病气所在。首先掌握经脉的通路,取穴要少而精。或如疾病深在则留针,使正气徐徐内入。病人上部大热,当用推而下之的针法。如病邪从下向上发展,就引病邪向下而排除。同时注意病人以前所患之病,应该先治前病,以除宿因。身体寒冷的,采用留针而补之使热的针法。如寒邪深入于里,从合穴泻去寒邪。凡不适应针刺的病,用灸法较适宜。上气不足的病,用推而扬之的方法。下气不足的病,当采用留针随气的针法。若阴阳皆虚的病,可以用火灸法治疗。厥逆而寒象重的,或骨侧的肌肉下陷,或寒冷超过两膝,宜灸三里穴。又如阴络所过之处,寒邪留滞在内,寒邪深入到了内脏,就当用推而行之的针法。经脉陷下的,就用艾灸治疗。络脉结而坚紧的,也用艾灸治疗。有不知确切部位的病痛,当灸阳骄所通的申脉穴和阴跡所通的照海穴,男子取阳跡,女子取阴骄,若男取阴骄而女取阳骄,就犯了治疗上的错误,这是技术精良的医生所禁忌的。懂得了这些,用针的理法就完备了。
用针之服①,必有法则②。上视天光,下司八正,以辟奇邪③,而观百姓。审于虚实,无犯其邪。是得天之露④,遇岁之虚⑤。救而不胜,反受其殃。故曰:必知天忌,乃言针意。法于往古,验于来今。观于窈冥⑥,通于无穷。粗之所不见,良工之所贵。莫知其形,若神仿佛⑦。
【注释】
①服:《素问·八正神明论》王冰注:“服,事也。”杨上善:“服,学习也。”
②法则:王冰:“法,象也。则,准也。”犹言方法和准则。
③以辟奇邪:杨上善曰:“学用针法,须上法日月星辰之光,下司八节正风之气,以除奇邪。”辟,除。
④得天之露:张景岳:“天之风雨不时者,皆谓之露。”指自然界与时令不符的风雨灾害。
⑤遇岁之虚:指岁气不及所出现的反常气候,如春不温、夏不热等。
⑥观于窈冥:《素问·示从容论》王冰注:“窈冥,谓不可见者。”泛指微渺难见的变化。如人体脏腑气血的内在变化。
⑦“莫知”两句:杨上善:“法于往古,圣人所行。逆取将来得失之验,亦检当今是非之状,又观窈冥微妙之道,故得通于无穷之理,所得皆当。不似粗工以意,唯瞩其形,不见于道,有同良材神使,独鉴其所贵,仿佛于真。”
【译文】
用针治疗,一定要有法则。上要观察日月星辰之运行规律,下要了解四时八节气的不同,以避免四时不正之气,而提醒百姓知道,使他审察虚实,能够预防,不为邪气侵袭。如天风雨不时,或时令不正。医生救治,没有掌握气候变化的情况,反会使病情趋于危险。所以说:必须知道天时的宜忌,然后才谈得上针法的作用。取法古人的学术,用临床实践来检验。仔细观察那些微妙难见的变化,才能通晓变化无穷的疾病。这是粗率的医工认识不到,而良医认为宝贵的。之所以难知,是由于看不到形迹,好像神灵,若有若无。
邪气之中人也,洒淅动形①。正邪之中人也,微先见于色,不知于其身。若有若无,若亡若存。有形无形,莫知其情。是故上工之取气,乃救其萌芽,下工守其已成,因败其形。
是故工之用针也,知气之所在,而守其门户。明于调气,补泻所在,徐疾之意,所取之处。泻必用员②,切而转之,其气乃行。疾而徐出,邪气乃出。伸而迎之,摇大其穴③,气出乃疾。补必用方④,外引其皮,令当其门。左引其枢,右推其肤,微旋而徐推之。必端以正,安以静,坚心无解。欲微以留,气下而疾出之。推其皮,盖其外门,真气乃存。用针之要,无忘其神⑤。
【注释】
①洒淅:振寒貌。
②泻必用员:杨上善:“员谓之规,法天而动,泻气者也。”员,指圆活流利的针法。
③摇大其穴:出针时的手法。
④补必用方:杨上善:“方谓之矩,法地而静,补气者也。”方,指方正、端静而言。
⑤“用针”两句:指用针的主要目的,在于调养神气,推动生机,借以扶正祛邪。杨上善:“用针之道,下以疗病,上以养神。其养神者,长生久视。此大圣之大意。”
【译文】
邪气侵入人体后,出现寒栗怕冷的现象。正邪侵入人体,先略微表现在气色上,而身体没有异常感觉。像有病又像无病,像病邪消失,又像病邪还留存。像有病形,又像无病形,不易知道真实的病情。所以上工治病是在病的初期,根据脉气的变化进行治疗;下工不掌握这个方法,到病已形成以后,按常规治疗,这样会使病人的形体受到伤害。
所以医生用针,应该知道脉气的运行所在,按照相应的腧穴治疗。明白如何调气,什么应补,什么应泻,进针或快或慢,该取什么穴位。泻法须用流利圆活的手法,直迫病所而转针,正气就可正常运行。进针快而出针慢,邪气就会随针散出。进针时,屈伸而迎其气之来;出针时,播大针孔,邪气就能很快排出。补法须用端正从容的手法,外引皮肤,使正当其穴。左手持针,右手推针进入皮肤,轻微捻转,缓缓进针。针者一定端正,精神安静,心坚不懈地进行刺治。待气至以后,要略微留针,等到邪气已出,就要赶快出针,随即按压穴位的皮肤,扪住针孔,真气就内存不泄。用针的关键在于千万勿忘“得神”。
雷公问于黄帝曰:《针论》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何以知其可传?
黄帝曰:各得其人,任之其能,故能明其事。
雷公曰:愿闻官能奈何①?
黄帝曰:明目者,可使视色。聪耳者②,可使听音。捷疾辞语者,可使传论。语徐而安静,手巧而心审谛者③,可使行针艾,理血气而调诸逆顺,察阴阳而兼诸方。缓节柔筋而心和调者,可使导引行气④。疾毒言语轻人者,可使唾痈呪病⑤。爪苦手毒⑥,为事善伤者,可使按积抑痹。各得其能,方乃可行,其名乃彰。不得其人,其功不成,其师无名。故曰“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此之谓也。手毒者,可使试按龟,置龟于器下而按其上,五十日而死矣;手甘者,复生如故也。
【注释】
①官能:各守其职叫做官;官能,因有某些特长而分配某种职事。
②聪耳者:杨上善:“听病人五音,即知其吉凶,此为第二聪听人也。……为物说道以悟人,此第三智辨人也。”
③“语徐”两句:杨上善:“神清性明,故安静也。动合所宜,明手巧者,妙察机微,故审谛也。此为第四静慧人也。”
④“缓节”两句:杨上善:“身则缓节柔筋,心则和性调顺,此为第五调柔人也。调柔之人,导引则筋骨易柔,行气则其气易和也。”
⑤“疾毒”两句:杨上善:“心嫉毒,言好轻人,有此二恶,物所畏之,故可使之唾祝,此为第六口苦人也。”唾痈咒病,古代祝由治病的方法,为精神疗法之一种。
⑥爪:指甲。苦:指形态粗恶。手毒:手狠的意思。
【译文】
雷公问黄帝说:《针论》所说“得其人乃传,非其人勿言”,怎样知道他是可以传授的人呢?
黄帝说:传授学术要分别选择适当的人材,教他可以胜任的工作,才能做好事业。
雷公说:希望听一下怎样才能量材取用呢?
黄帝说:目明的,可以使他看色泽。耳聪的,可以使他听声音。口齿流利的,善于言辞的,可以使他传达言论。语言徐缓安静的,手巧,心又仔细,可以使他操作针灸,以疏通血气,调治一切逆顺反常病证,观察阴阳变化而兼用各种治疗方法。手缓筋柔,心性和顺的,可以让他导引行气。嫉妒、刻薄,说话轻视人的,可以使他做唾痈祝病的事。爪甲粗,手下狠,做事爱伤人的,可以使他按揉积聚,治疗痹证。总之,使每个人,各尽其能,各种治疗方法,才可以推行,名声才可以显扬。如果传授的不得其人,不仅没有功效,其师也没有名誉。所以说“得其人乃言,非其人勿传”,就是这个意思。检验手毒的方法,可叫人试按乌龟,把乌龟放在器具下面,在上面按压,到五十天乌龟就死了;如果手善的,按压过五十天后,乌龟仍然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