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宝命全形论(25)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 题解 】
宝,珍惜之意。全,即保全之意。本篇内容说明天地之间,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而人体能够保命全形,又与天地的变化密切相关。作为医生,应该时刻注意这种气血虚实与天地阴阳的变化关系。运用针刺,就必须懂得其中的道理。由于前人非常重视这种道理,所以篇名《宝命全形论》。本篇名言:“凡刺之真,必先治神。”“道无鬼神,独来独往。”
黄帝问曰: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 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君王众庶①,尽欲全形,形之疾病,莫 知其情,留淫日深②,著于骨髓③。心私虑之,余欲针除其疾 病,为之奈何?
岐伯对曰:夫盐之味咸者,其气令器津泄;弦绝者,其音 嘶败④;木敷者,其叶发⑤;病深者,其声哕。人有此三者,是 谓坏腑⑥,毒药无治,短针无取,此皆绝皮伤肉,血气争矣。
【 注释 】
①众庶:老百姓。
②留淫:积累而逐渐发展。
③著:潜藏。
④嘶:声破为嘶。
⑤木敷者,其叶发:张介宾:“敷,内溃也。”意思是虽枝叶繁茂,毕竟 是外盛中虚,不可长久。
⑥坏腑:脏腑损坏。
【 译文 】
黄帝问道:天地之间,万物俱全,但没有什么比人更为宝贵的。人 禀受天地之气而生存,随着四时规律成长的。无论是君王,还是平民, 都愿意保持形体的健康,但往往身体有了疾病,自己也不知其所以然, 因此病邪就积累日深,潜藏骨髓之内,不易去掉了。这是我心中所担忧 的,我想用针刺来解除他们的疾病痛苦,怎样办呢?
岐伯回答说:诊断疾病,应该注意观察它所表现的症候:比如盐贮藏在器具中,能够使器具渗出水来;琴弦快断的时候,会发出嘶破的声 音;树木弊坏,叶子就要落下来;疾病到了严重阶段,人就要打嗝。人有 了这样四种现象,说明脏腑已有严重破坏,药物和针刺都不起作用,这 都是皮肉血气各不相得,病不容易治了。
帝曰:余念其痛,心为之乱惑①,反甚其病,不可更代②。 百姓闻之,以为残贼③,为之奈何?
岐伯曰: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④,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知万物者,谓之天子。天有 阴阳,人有十二节⑤;天有寒暑,人有虚实。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⑥,不失四时;知十二节之理者,圣智不能欺也⑦;能存八 动之变⑧,五胜更立⑨;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呋吟至微,秋毫在目”。
【注释】
①惑:惶惑,迷乱。
②不可更代:不能以自己替代病者之身。
③ 残贼:残忍不仁。
④悬命于天:与天相关联。
⑤十二节:指上肢的肩、肘、腕和下肢的股、膝、踝关节。 ⑥“能经天地”句:能效法天地阴阳的变化。经,效法。
⑦ 欺:加,超过。
⑧能存八动:能够观察八风的变动。存,察。
⑨五胜更立:指五行递相衰旺。
⑩去(qù) 吟:指呼吸。去,张口。吟,呻。
⑪秋毫:比喻事物的微细。
【译文】
黄帝道:我很感伤病人的痛苦,心里惶惑不安,治疗疾病,搞不好, 反使病情加重,我又不能替代他们。百姓听了,都会认为我是残忍的 人,怎么办好呢?
岐伯说:人虽然是生活在地上,但片刻也离不开天,天地之气相合, 才产生了人。人如果能适应四时的变化,那么自然界的一切,都会成为 他生命的泉源;如果能够了解万物的话,那就是天子了。人与自然是相 应的,天有阴阳,人有十二骨节;天有寒暑,人有虚实。所以能效法天地 阴阳的变化,就不会违背四时的规律;了解十二骨节的道理,就是所谓 圣智也不能超过他;能够观察八风的变动和五行的衰旺,又能够通达虚 实的变化规律,就能洞晓病情,即使像病人呼吸那样的细微不易察觉的 变化,也如秋毫在目,逃不过他的眼睛。
帝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天地合气,别为九野,分为 四时。月有大小,日有短长,万物并至,不可胜量,虚实去吟①,敢问其方?
岐伯曰: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万物尽然,不可胜竭。故针有悬布天下者五②,黔首共余食③,莫知之也。 一 曰治神,二曰知养身,三 曰知毒药为真④ , 四曰制砭石小大,五 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今末世之刺也,虚者实之,满者泄之, 此皆众工所共知也。若夫法天则地,随应而动,和之者若响,随之者若影。道无鬼神,独来独往⑤。
【 注释 】
①虚实去吟:上文“能达虚实之数者,独出独入,去吟至微,秋毫在 目”的简缩语,引申指病人的痛苦。
②悬布:张贴公布。
③黔首:秦代对百姓的称呼。
④知毒药为真:指了解药物性能。为,通“伪”,假。
⑤“道无”两句:医道并非有鬼神在暗中帮助,只要对医道有深刻把 握,在治疗实践中就会独来独往般地自由。
【 译文 】
黄帝道:人生而有形体,离不开阴阳;天地之气相合以后,生成了世 界上的万物,从地理上,可以分为九野;从气候上,可以分为四时。月份 有大有小,白天有短有长,万物同时来到世界,实在是度量不尽的,我只 希望解除病人的痛苦,请问应该用什么方法呢?
岐伯说:治疗的方法,可根据五行变化的道理分析。如木遇到金, 就被折断;火遇到水,就会熄灭;土遇到木,就要松软;金遇到火,就要熔 化;水遇到土,就要遏绝。这种种变化,万物都是这样,不胜枚举。所以 有五种针法已向天下公布了,但人们只知饱食,而不去了解它们。那五种治法是什么呢?第一要精神专一,第二要修养形体,第三要了解药物 的真假性能,第四要制定大小砭石以适应不同的疾病,第五要懂得脏腑 血气的诊断方法。这五种治法,各有所长,先用哪个,要视具体情况而 定。现在针刺的疗法,用补治虚,用泻治实,而这是普通医生所共知的。 至于能够取法天地阴阳的道理,随其变化而施针法,就能取得如响应 声,如影随形的疗效。这并没有什么神秘,只要功力积久,就有这样的 高超技术。
帝曰:愿闻其道。
岐伯曰:凡刺之真①,必先治神,五脏已定,九候已备,后 乃存针。众脉不见②,众凶弗闻③。外内相得④,无以形先, 可玩往来,乃施于人。人有虚实,五虚勿近⑤,五实勿远⑥,至其当发,间不容曠⑦。手动若务⑧,针耀而匀。静意视息,观 适之变,是谓冥冥⑨,莫知其形,见其乌乌,见其稷稷⑩,徒见其飞,不知其谁,伏如横弩,起如发机⑪。
【 注释 】
①凡刺之真:针刺的正法。真,正。
②众脉(mò): 有人旁观。脉,通“脈”,视。
③众凶:众人喧器的声音。凶,喧嚣之声。
④外内:指察色诊脉。色以应日,属外;脉以应月,属内。
⑤五虚:指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
⑥五实:指脉盛、皮热、腹胀、二便不通、闷瞀。 ⑦曠(shùn):眨眼,眼珠转动。
⑧手动若务:手捻针时,若无二事。
⑨冥冥:无形无象貌。
⑩稷稷(jì): 形容气盛像稷一样繁茂。稷,谷物名。
⑪机:弩上的机栝。
【译文】
黄帝道:我希望听一下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针刺的正法,要先集中精神,待五脏虚实已定,脉象九候已 备知,然后再下针。在针刺的时候,必须精神贯注,即使有人旁观,也像 看不见一样,有人喧嚣,也像听不到一样。同时还要色脉相参,不能仅 看外形,必须将发病的机理揣摩清楚,才能给人治病。病人有虚有实, 见到五虚的症状,不能随意去泻;见到五实的症状,也不可远而不泻,在 应该进针时,就是一瞬间也不能耽搁。在手捻针时,什么事也不想,针 要光净匀称。针者要平心静气,观察病人的呼吸。那血气的变化无形 无象,虽不可见,而气至之时,好像群乌一样集合,气盛之时,好像稷一 样繁茂。气之往来,正如见鸟之飞翔,而无从捉摸它形迹的起落。所以 用针之法,当气未至的时候,应该留针候气,正如横弩之待发,气应的时 候,则当迅速起针,正如弩箭之疾出。
帝曰:何如而虚?何如而实?
岐伯曰:刺虚者须其实,刺实者须其虚。经气已至,慎守勿失。深浅在志,远近若一①。如临深渊,手如握虎,神无营于众物 。
【注释】
①远近若一:取穴无论远近,得气的道理是一样的。
【译文】
黄帝道:怎样刺虚?又怎样刺实?
岐伯说:刺虚证,须用补法;刺实证,须用泻法。经气已经到了,应慎重掌握,不失时机。无论针刺深浅,无论取穴远近,得气是一样的。在捻针的时候,像面临深渊时那样的谨慎;又像手中捉着老虎那样坚定 有力,集中神志,不为其他事物所干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