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论(2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虚实”是中医学,也是中国哲学的重要范畴。《孙子兵法·虚实》讨论了虚实范畴在军事上的运用,提出了著名的“避实击虚”的军事思想。虚实范畴在中医学中发展成八纲辩证之两纲,可见其对于中医学术的重要意义,提示医家在临证中要以“虚实”为思考的纲领。本篇讨论了“虚实”的概念,及其在各方面的运用,如四时、五脏、经络、气血、脉证、治疗等等,其中贯穿着一个“虚实”精神。虽然中心只有一个,但涉及的内容却十分广泛,所以篇名《通评虚实论》。本篇的主要内容有:一、论述虚实的定义、病机,并以脏腑为例加以具体说明,指出“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是疾病虚实的基本病机。二、论述各种虚实,如五脏的虚实、四时的虚实、血气的虚实、重实、重虚、经虚络满、经满络虚、脉证虚实、病情虚实等等。三、叙述了四时针刺的适宜部位,并介绍痈肿、霍乱、惊风等疾病的针刺方法,以及消痒、偏枯、痿厥、黄疸、暴厥、癫狂等疾患的病因及临证表现。本篇名言:“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

黄帝问曰:何谓虚实?

岐伯对曰: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注释】

①邪气盛则实:邪盛则实。邪气,风寒暑湿之邪。

②精气夺则虚:精气不足则为虚。精气,人体之正气。夺,失。

【译文】

黄帝问:什么叫虚实?

岐伯回答说:邪气正盛,就是实证;精气不足,就是虚证。

帝曰:虚实何如?

岐伯曰:气虚者,肺虚也,气逆者,足寒也。非其时,当其时则死。余脏皆如此。

【注释】

①“非其时”两句:马元台:“非相克之时则生,如春秋冬是也,如遇相克之时则死,如夏时之火是也。”肺属金,夏属火,火刑金,肺病易死于夏。其他三时可生。

【译文】

黄帝问:虚实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肺主气,气虚,就是肺脏先虚;气上逆,两足必寒。肺虚若不在相克的时令,其人可生存;若遇相克之时,病人就会死亡。其他各脏的虚实情况也是如此。

帝曰:何谓重实?

岐伯曰:所谓重实者,言大热病,气热脉满,是谓重实。

【译文】

黄帝问:什么叫重实?

岐伯说:所谓的重实,是说大热病人,邪气甚热,而脉象又盛满,这就叫重实。

帝曰:经络俱实何如?何以治之?

岐伯曰:经络皆实,是寸脉急而尺缓也,皆当治之。故曰:滑则从,涩则逆也。夫虚实者,皆从其物类始,故五脏骨肉滑利,可以长久也。

【注释】

①寸脉急而尺缓:寸口脉急而尺肤缓纵。寸,寸口。

②故曰:丹波元简:“按以下至‘可以长久也'三十一字,疑是错简,若移于下文‘滑则生,涩则死也'之下,则文理顺接焉。”

③“皆从”两句:王冰:“物之生则滑利,物之死则枯涩。

【译文】

黄帝问:经络俱实,情况怎样?怎么治疗?

岐伯说:所谓经络俱实,是指寸口脉急而尺肤弛缓,经和络都应该治疗。所以说:脉象滑利的象征气血旺盛,为顺;脉象涩滞的象征气血虚衰,为逆。一般所谓虚实,都是从事物表现于外的不同生命状态的种类开始判断的,如万物有生气则滑利,万物欲死则枯涩,所以一个人的五脏骨肉滑利,证明精气充足,生气旺盛,可以长寿。

帝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何如?

岐伯曰:络气不足,经气有余者,脉口热而尺寒也。秋冬为逆,春夏为从,治主病者。

【注释】

①脉口热:丹波元简:“按脉口热,依下文寒涩而推之,谓脉滑也。”

【译文】

黄帝问: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情况怎样?

岐伯说:络气不足,经气有余,是指寸口脉滑利而尺肤寒凉。秋冬季见这样现象,为逆;在春夏之时见这样现象,为顺,治疗必须结合时令。

帝曰:经虚络满,何如?

岐伯曰:经虚络满者,尺热满脉口寒涩也。此春夏死,秋冬生也。

【译文】

黄帝问:经虚络满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经虚络满,是指尺肤热而盛满,而寸口脉象迟缓而涩滞。这种现象,在春夏则死,在秋冬则生。

帝曰:治此者奈何?

岐伯曰:络满经虚,灸阴刺阳;经满络虚,刺阴灸阳。

【译文】

黄帝问:怎样治疗这种病呢?

岐伯说:络满经虚的,灸阴经刺阳经;经满络虚的,刺阴经灸阳经。

帝曰:何谓重虚?

岐伯曰:脉虚、气虚、尺虚,是谓重虚。

帝曰:何以治之?

岐伯曰:所谓气虚者,言无常也①;尺虚者,行步惬然②;脉虚者,不象阴也③。如此者,滑则生,涩则死也。

【注释】

①言无常:言语断续。张志聪:“言无常者,宗气虚,而语言无接续也。”

②“尺虚者”两句:丹波元简:“尺虚谓尺肤脆弱。”张介宾:“惬然,怯弱也。”行走疲惫不稳。

③“脉虚者”两句:吴崑:“脉者,血之府。脉虚者,亡血可知,故云不象阴也。”

【译文】

黄帝问:什么叫重虚?

岐伯说:脉虚、气虚、尺虚,称为重虚。

黄帝问:怎样辨别呢?

岐伯说:所谓气虚,是由于精气虚夺,而语言低微,不能接续;所谓尺虚,是尺肤脆弱,而行动怯弱无力;所谓脉虚,是阴血虚少,不似有阴的脉象。像这种情况,脉象滑利的,虽病可生;脉象涩滞的,就要死亡了。

帝曰:寒气暴上,脉满而实,何如?

岐伯曰:实而滑则生,实而逆则死。

【译文】

黄帝问:寒气突然上逆,脉象盛满而实,结果会怎样呢?

岐伯说:脉象实而滑利的,可生;脉象实而逆涩的,会死。

帝曰:脉实满,手足寒,头热,何如?

岐伯曰:春秋则生,冬夏则死。脉浮而涩,涩而身有热者死

【注释】

①“春秋”两句:张介宾:“春秋为阴阳和平之候,得其和气,故可以生,冬夏乃阴阳偏胜之时,阳剧于夏,阴剧于冬,故死。”

②“脉浮而涩”两句:张琦:“此为阳病见阴脉。脉浮宜汗解,涩为血少,不能作汗,故死。”浮脉主外,而涩为血少,浮涩相反,主死。

【译文】

黄帝问:脉象实满,手足寒冷,头部发热,结果会怎样呢?

岐伯说:这种病,在春秋之时可生,若在冬夏就会死。有一种脉象浮而涩,脉涩而身体发热的,也会死。

帝曰:其形尽满,何如?

岐伯曰:其形尽满者,脉急大坚,尺涩而不应也。如是者,故从则生,逆则死。

【注释】

①形尽满:周身浮肿。张志聪:“肾为水脏,在气为寒,上节论寒气暴上,此复论其水体泛溢,故其形尽满也。”

②“脉急大坚”两句:丹波元简:“按尺肤涩,与脉急大坚不相应也。”《邪气脏腑病形》:“色脉与尺之相应也,如桴鼓影响之相应也。”

【译文】

黄帝问:身体肿满的,会怎样呢?

岐伯说:所谓身形肿满是指脉象急而大坚,而尺肤却涩滞,与脉不相适应。像这样,顺则可生,逆则主死。

帝曰:何谓从则生,逆则死?

岐伯曰:所谓从者,手足温也;所谓逆者,手足寒也。

【译文】

黄帝问:什么叫顺则可生,逆则主死?

岐伯说:所谓顺,就是手足温暖;所谓逆,就是手足厥冷。

帝曰:乳子而病热,脉悬小者,何如?

岐伯曰:手足温则生,寒则死

帝曰:乳子中风热,喘鸣肩息者,脉何如?

岐伯曰:喘鸣肩息者,脉实大也。缓则生,急则死

【注释】

①乳子:生子。《说文》:“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张璐:“乳子言产后以乳哺子时,非婴儿也。”

②"手足温”两句:张志聪:“四肢皆禀气于胃,故阳受气于四末。是以手足温者,胃气尚盛,故生。寒则胃气已绝,故死。”

③缓则生,急则死:张志聪:“夫脉之所以和缓者,得阳明之胃气也,急则胃气已绝,故死。”

【译文】

黄帝问:妇人新产而患热病,脉象悬小,结果怎样?

岐伯说:手足温暖的可生;若手足厥冷的,就要死亡。

黄帝问:妇人新产,感受风热,喘息有声,张口抬肩,它的脉象怎样?

岐伯说:喘息有声,张口抬肩的,脉象应实大。如脉象见缓和的,可生;如实大而弦急的,就要死亡。

帝曰:肠游便血,何如?

岐伯曰:身热则死,寒则生。

帝曰:肠避下白沫,何如?

岐伯曰: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帝曰:肠游下脓血,何如?

岐伯曰:脉悬绝则死,滑大则生。

帝曰:肠避之属,身不热,脉不悬绝,何如?

岐伯曰:滑大者曰生,悬涩者曰死,以脏期之

【注释】

①肠避便血:吴崑:“肠避,滞下也,利而不利之谓。便血,赤痢也。”肠避,即痢疾,也叫“滞下”。

②肠避下白沫:寒性痢疾。

③肠避下脓血:吴崑:“赤白并下也。”

④以脏期之:以五脏相克之时而确定死期。

【译文】

黄帝问:肠避中赤痢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下痢发热的,主死;身寒不发热的,主生。

黄帝问:痢疾而下白沫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沉则生,脉浮则死。

黄帝问:痢疾下脓血的,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悬绝者主死;滑大者主生。

黄帝问:痢疾,不发热,脉象也不悬绝,结果如何?

岐伯说:脉象滑大者主生,脉象悬涩者主死,根据五脏相克的时日来预测死期。

帝曰:癫疾何如

岐伯曰:脉搏大滑,久自已;脉小坚急,死不治。

帝曰:癫疾之脉,虚实何如?

岐伯曰:虚则可治,实则死

【注释】

①癫疾:癫痫。

②“虚则”两句:马元台:“搏大,滑中带虚,可治,若带实,则邪气有余,乃死候也。”

【译文】

黄帝问:癫疾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脉象搏击而大滑的,经过一段时间会自己痊愈;要是脉象小而坚急的,是不治的死证。

黄帝问:癫疾之脉,虚实变化怎样?

岐伯说:脉虚的可治,脉实的主死。

帝曰:消痒虚实,何如?

岐伯曰:脉实大,病久可治;脉悬小坚,病久不可治。

【注释】

①消痒:即消渴病。消,消耗。痒,内热

【译文】

黄帝问:消渴病脉象的虚实怎样?

岐伯说:脉象见实大的,病程虽长久,但可以治愈;如脉象悬小而坚的,病程久了,就不可治。

帝曰:形度、骨度、脉度、筋度,何以知其度也

【注释】

①形度:是测度形体的盛衰。骨度:是测度骨胳的大小。脉度:是测度经脉的长短。筋度:是测度筋络的强弱。度,测度。

②按:本节在此与前后文无涉,当是错简。

【译文】

黄帝说:形度、骨度、脉度、筋度,怎样才测量得出来呢?

帝曰:春亟治经络,夏亟治经俞,秋亟治六腑,冬则闭塞。闭塞者,用药而少针石也。所谓少针石者,非痈疽之谓也,痈疽不得顷时回。痈不知所,按之不应,乍来乍已,刺手太阴傍三疗与缨脉各二。掖痈大热,刺足少阳五;刺而热不止,刺手心主三,刺手太阴经络者大骨之会各三。暴痈筋续,随分而痛,魄汗不尽,胞气不足,治在经俞。

【注释】

①“春亟(jí)治”六句:张志聪:“伯言五脏之气合于四时,而刺度之各有浅深也。亟,急也。春气生升,故亟取络脉,夏取分腠,故宜治经俞,盖经俞隐于肌膜间也。治六腑者,取之于合也,……秋气降收,渐入于内,故宜取其合,以治六腑也,冬时之气,闭藏于内,故宜用药而少针石,盖针石治外,毒药治内者也。”亟,急。

②缨脉:胃经近缨之脉。缨,头部系冠带的部位。

③掖:通“腋”。

④大骨之会:马元台:“当是手太阳小肠经之肩贞穴也。”

⑤续(ruǎn):挛缩。

⑥胞气不足:膀胱经气不足。胞,同“脖”,即膀胱。

【译文】

黄帝说:春天治病多取各经的络穴,夏天治病多取各经的输穴,秋天治病多取六腑的合穴,冬天主闭藏。闭藏的,治病应多用药物,少用针刺砭石。但所谓少用针石,不包括痈疽等病在内,痈疽等病,是片刻也不能徘徊犹豫的。痈毒初起,不知它发在何处,按又按不到,疼痛忽作忽止,这时可在手太阴经穴针刺三次,和颈部缨脉左右各二次。腋痈的病人,周身高热,应该针刺足少阳经穴五次;针后,热仍然不下,可针手厥阴心包经穴三次,针手太阴经的络穴和大骨之会各三次。急性痈疽,筋肉挛缩,随着痈疽的分肉而痛剧,汗出不止,这是由于膀胱经气不足,应该刺其经的腧穴。

腹暴满,按之不下,取手太阳经络者,胃之募也,少阴俞去脊椎三寸傍五,用员利针。霍乱,刺俞傍五,足阳明及上傍三。刺痫惊脉五,针手太阴各五,刺经太阳五,刺于少阴经络傍者一,足阳明一,上踝五寸刺三针。

【注释】

①募:通“膜”,胸腹部经气结聚之穴。这里指足阳明胃经的募穴中脘。

②刺经:吴崑:“凡言其经而不及其穴者,本经皆可取,不必拘其穴也。”

【译文】

腹部突然胀满,按之不减,取手太阳经的络穴,即胃的募穴和脊椎两旁三寸的少阴肾俞穴各刺五次,用员利针。霍乱,刺肾俞旁志室穴五次,和足阳明胃俞及胃仓穴各三次。刺治癫痫惊风,要针五条经脉的穴位,刺手太阴的经穴各五次,刺太阳的经穴各五次,刺手少阴通里穴旁的手太阳经支正穴一次,足阳明经之解溪穴一次,足踝上五寸的少阴经筑宾穴三次。

凡治消痒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梁之疾也。隔塞闭绝,上下不通,则暴忧之病也。暴厥而聋,偏塞闭不通,内气暴薄也。不从内,外中风之病,故瘦留著也。遮跛,寒风湿之病也。

【注释】

①仆击:中风,突然仆倒。

②偏枯:半身不遂。

③气满发逆:气急上逆。吴崑:“气满,气急而粗也。发逆,发为上
逆也。”

④高梁:即膏梁,肥美的食物。

⑤“不从内”三句:指因邪气留着不去而形体消瘦。

⑥遮(zhí)跛:瘸足。张志聪:“遮,足也。跛,行不正而偏废也。”

【译文】

大凡诊治消渴、中风仆倒、半身不遂、痿厥、气粗急、喘逆等病,如是甘食美味的肥胖贵人患这种病,则是由于偏嗜肉食厚味造成的疾病。噎膈则气闭不行,上下不通,都是暴怒或忧郁所引起的疾病。突然厥逆,不知人事,耳聋,闭塞不通,都是因为情绪突然激动,逆气上迫所致。有的病不从内发,外中风邪,风邪留恋不去,伏而化热,消烁肌肉,极为明显。两脚偏跛,是风寒湿侵袭而形成的疾病。

黄帝曰:黄疸,暴痛,癫疾厥狂,久逆之所生也。五脏不平,六腑闭塞之所生也。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

【译文】

黄帝说:黄疸、骤然剧痛、癫疾、厥狂等证,是经脉之气久逆于上,不能下行所致。五脏不和,是六腑闭塞不通所致。头痛耳鸣,九窍不利,是肠胃的病变所致。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离合真邪论(27)
《黄帝内经》-素问-太阴阳明论(29)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