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33)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详细论述了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这几种病的证治。这些病的成因,皆为风热外袭,都属热病之类,所以篇名《评热病论》。本篇主要内容包括:一、提示医家疾病是邪正相争的过程,疾病的痊愈与死亡,取决于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正能胜邪则生,邪胜正衰则死。提出了“邪之所凑,其气必虚”的著名论断。二、指出阴阳交、风厥、劳风、肾风这四种热病的病因、病理、症状、治法及其预后。
黄帝问曰:有病温者,汗出辄复热,而脉躁疾不为汗衰①,狂言不能食,病名为何?
岐伯对曰:病名阴阳交②,交者死也。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人所以汗出者,皆生于谷,谷生于精,今邪气交争于骨肉而得汗者,是邪却而精胜也。精胜,则当能食而不复热。复热者,邪气也;汗者,精气也。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裨也③,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④。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今脉不与汗相应,此不胜其病也,其死明矣。狂言者,是失志,失志者死。今见三死⑤,不见一生,虽愈必死也。
【注释】
①脉躁疾:脉搏跳动急速。
②阴阳交:热邪(阳邪)深入阴分,消烁精气,以致阴阳错乱,热邪盛而阴精竭。交,乱。
③裨(bì):补益。
④倾:倒塌。引申为危险、败坏。
⑤三死:马元台:“身热而不能食者,一死也;脉躁盛者,二死也;狂言者,三死也。"
【译文】
黄帝问:有患温热病的,汗出之后,随即又发热,而且脉搏躁动疾速,不因汗出而衰减,甚至出现胡言乱语,不能饮食,这是什么病?
岐伯回答说:这种病叫阴阳交,阴阳交是死证。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人体所以能够出汗,是由于水谷入胃,化生精微。现在邪正在骨肉之间相争而能够出汗,是邪气退而精气胜。精气胜,就应该能进食而不再发热。再发热的,是邪气还在;汗是由精气所化。现在汗出而又发热,是邪气胜过正气。不能饮食,则精气没有补充,病邪再滞留不退,生命就会危在旦夕了。《热论》中曾说过:汗出而脉仍躁盛的,是死证。现在脉象与出汗不适应,可见精气不能战胜其病邪,死亡的征象已经很明显了。胡言乱语,是神志失常,神志失常的也是死证。现在出现了三种死候,却不见一线生机,虽然有时病情稍有减轻,但必死无疑。
帝曰:有病身热,汗出烦满,烦满不为汗解,此为何病?
岐伯曰:汗出而身热者,风也:汗出而烦满不解者,厥也①。病名曰风厥。
帝曰:愿卒闻之。
岐伯曰:巨阳主气,故先受邪,少阴与其为表里也,得热则上从之②,从之则厥也。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表里刺之③,饮之服汤。
【注释】
①厥:下气上逆。
②上从之:少阴之气随太阳之气而上逆。
③表里刺之:泻足太阳,补足少阴。
【译文】
黄帝问:有的病人身体发热,出汗,烦闷,烦闷不因汗出而解,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汗出而身体发热的,是感受了风邪;汗出而烦闷不解的,是由于下气上逆。这种病,名叫做风厥。
黄帝说:希望详细听听。
岐伯说:太阳经主宰一身诸阳之气,为一身之表,所以首先感受外邪,而少阴和太阳为表里关系,少阴经气受到太阳经热邪的影响,随之上逆,随之上逆便成为厥。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刺太阳、少阴表里两经的穴位,并内服汤药。
帝曰:劳风为病①,何如?
岐伯曰:劳风法在肺下②。其为病也,使人强上冥视③,唾出若涕④,恶风而振寒,此为劳风之病。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以救俯仰⑤,巨阳引⑥。精者三日⑦,中年者五日,不精者七日。咳出青黄涕,其状如脓,大如弹丸,从口中若鼻中出,不出则伤肺,伤肺则死也。
【注释】
①劳风:张介宾:“因劳伤风也。”
②法在肺下:患病部位常在于肺。法,常也。
③强(jiàng)上冥(míng)视:头项强直,目眩而视物不清。冥,通“瞑”,目暗。
④唾出若涕:吐出稠浊之痰。
⑤以救俯仰:通利气道,使呼吸畅通。
⑥巨阳引:引导太阳经气,疏通郁闭。
⑦精者:青壮年。
【译文】
黄帝问:劳风病是怎样的?
岐伯说:劳风发病部位常在肺下。这种病的症状是头项强直,眼目昏眩,唾出粘痰,恶风而身体寒战,这就是劳风病。
黄帝问:怎样治疗?
岐伯说:首先要引导太阳经气,疏通郁闭,以通利肺气,使其呼吸调畅,俯仰自如。青年人,三日可以病愈;中年人,五日可以病愈;而老年人或精气衰减的人,须七日才能痊愈。这种病人,咳出的青黄色痰液,颜色如脓,凝结成块,大的如弹丸,这种痰应使之从口中或鼻中排出,如不能排出,就要伤肺,肺脏受伤,就会死亡了。
帝曰:有病肾风者,面肘疮然壅①,害于言,可刺不②?
岐伯曰:虚不当刺。不当刺而刺,后五日,其气必至③。
帝曰:其至何如?
岐伯曰:至必少气时热,时热从胸背上至头,汗出手热,口干苦渴,小便黄,目下肿,腹中鸣,身重难以行,月事不来,烦而不能食,不能正偃④,正偃则咳,病名曰风水,论在《刺法》中。
【注释】
①肘(fú):浮肿。疮(máng)然:肿起貌。壅:形容下眼睑浮肿。王冰:“壅,谓目下壅如卧蚕形也”
②不:同“否”。
③"不当刺"三句:张介宾:“虚者本不当刺,若谓肿为实,以针泻之,则真气愈虚,邪必乘虚而至。后五日者,脏气一周而复至其所伤之脏,病气因而甚殃。”
④正偃(yǎn):仰卧。
【译文】
黄帝问:有患肾风的病人,面部浮肿,目下臃起如卧蚕,影响言语,这种病可以针刺吗?
岐伯说:如果是虚证不能用刺法。不应针刺法而误刺,五天后,邪气必然传导,甚而加重病情。
黄帝问:邪气到来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邪气到来时一定出现气短,时常发热,热从胸背上至头部,汗出,手热,口干口渴,小便色黄,目下浮肿,腹中鸣响,身体沉重,行走困难,若是妇女则停经,胸中烦闷,不能进食,也不能仰卧,仰卧则咳嗽,这种病又叫风水,在《刺法》篇中有详细的论述。
帝曰:愿闻其说。
岐伯曰:邪之所凑①,其气必虚。阴虚者,阳必凑之,故少气时热而汗出也。小便黄者,少腹中有热也。不能正偃者,胃中不和也。正偃则咳甚,上迫肺也。诸有水气者,微肿先见于目下也。
帝曰:何以言?
岐伯曰:水者,阴也;目下,亦阴也;腹者,至阴之所居,故水在腹者,必使目下肿也。真气上逆,故口苦舌干,卧不得正偃,正偃则咳出清水也。诸水病者,故不得卧,卧则惊,惊则咳甚也。腹中鸣者,病本于胃也。薄脾则烦不能食。食不下者,胃脘膈也。身重难以行者,胃脉在足也。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②。今气上迫肺,心气不得下通,故月事不来也。
帝曰:善。
【注释】
①凑:聚合。引申为侵袭。
②“胞脉者”两句:高世拭:“胞脉主冲任之血,月事不来者,乃胞脉闭也。中焦取汁,奉心化赤,血归胞中。故胞脉者,属心而络于胞中。"
【译文】
黄帝说: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邪气侵犯人体,是因为他的正气必定虚弱。肾阴不足,风阳之邪就乘虚侵入,所以气短,时常发热而汗出。小便色黄,是小腹中有热。不能仰卧,是胃中不和。仰卧后咳嗽加剧,是水气上迫肺脏。一般有水气病的,目下必先出现微肿。
黄帝问:为什么这样说?
岐伯说:水属于阴,目下也属阴,腹部为至阴脾脏所居之处,所以腹中有水,必然目下浮肿。心气上逆,所以口苦舌干,不得仰卧,仰卧就咳吐清水。一般水气病,不能仰卧,仰卧后会惊悸不安,惊悸会使咳嗽加剧。腹中鸣响,病因是胃肠中有水气。如果波及到脾脏,就烦闷而不能饮食。食物不进,是胃脘阻隔。身体沉重行走困难,是因为胃的经脉循行于足胫部。妇女月经不来,是因为胞脉闭塞不通。胞脉属于心脏,而下络胞中。现在水气上逆,逼迫肺脏,心气不能下通,所以月经就不来了。
黄帝说: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