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逆调论(34)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逆调,逆而调之。人体脏腑经络之气以顺为常,逆而为病。逆必调之复顺。本篇讨论了寒热、骨痹、肉苛、逆气等几种病变,而这些病变的由来,都是因为阴阳、水火、营卫、气血、脏腑经络失于和调。所以篇名《逆调论》。本篇讨论了因阴阳失调而引起的各种寒热病变,说明人体的阴阳必须保持平衡。指出阴阳的不平衡与内脏的盛实有关。阐明肉苛是由于营卫虚弱不调而形成的。经气上下不调为逆气,篇中着重指出了在上为肺络之逆,在中为胃气之不能下行,在下为肾水上迫于肺等不同的病理变化。

黄帝问曰:人身非常温也,非常热也,为之热而烦满者,何也?

岐伯对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

帝曰:人身非衣寒也,中非有寒气也,寒从中生者,何?

岐伯曰:是人多痹气也,阳气少,阴气多,故身寒如从水中出。

【注释】

①常:通“裳”。

②"阴气少"句:阴气虚而阳气盛。

③衣寒:衣服单薄,感受外寒。

④寒从中生:寒冷好像从体内发生。

⑤痹气:阳虚气少,气机闭阻,血液凝涩不行。

【译文】

黄帝问:人体不因为衣服穿得过多而温热,然而出现发热、烦闷,是为什么?

岐伯回答说:这是由于阴气虚少,阳气偏胜,所以发热而烦闷。

黄帝问:有的人不是由于衣服单薄而受寒,也不是体内素有寒气,却感到寒冷从体内产生,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种人多痹气,阳气虚弱,阴气偏盛,所以感到身体寒冷像从冷水中出来一样。

帝曰:人有四支热,逢风寒如炙如火者,何也?

岐伯曰:是人者阴气虚,阳气盛。四支者阳也。两阳相得而阴气虚少,少水不能灭盛火,而阳独治。独治者,不能生长也,独胜而止耳。逢风而如炙如火者,是人当肉烁也

【注释】

①如:于。新校正:“《太素》云:如炙于火。”

两阳相得:马元台:“四支属阳,风亦属阳,一逢风寒,两阳相得。”两阳,四肢与风邪。

③少水:阴气虚衰。盛火:阳气亢盛。

④阳独治:阴虚至极,而阳气独旺。治,主宰,旺盛。

⑤肉烁:肌肉干枯瘦削。

【译文】

黄帝说:有的人四肢发热,遇到风寒,热得更厉害,如同火烤一般,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这种人阴气虚弱,阳气偏盛。四肢属阳。属阳的四肢感受属阳的风邪,以致阴气更虚少,阳气更亢盛,衰弱的阴气不能熄灭旺盛的阳火,以致阳气独旺。阳气独旺,便不能生化成长,阳气独胜则生机停息。遇风如同火烤的人,肌肉会逐渐消瘦干枯。

帝曰:人有身寒,汤火不能热,厚衣不能温,然不冻栗,是为何病?

岐伯曰:是人者,素肾气胜,以水为事,太阳气衰,肾脂枯不长,一水不能胜两火。肾者水也,而生于骨,肾不生则髓不能满,故寒甚至骨也。所以不能冻栗者,肝一阳也,心二阳也,肾孤脏也,一水不能胜二火,故不能冻栗,病名曰骨痹,是人当挛节也

【注释】

①冻栗:寒冷战栗。

②以水为事:水中作业。

③一水不能胜两火:高世械:“七字在下,误重于此,衍文也。”不译。

④“肝一阳”两句:阳,即火之意,所以下文云“一水不能胜二火”高世拭:“肾水生肝木,肝为阴中之阳,故肝一阳也。少阴合心火,心为阳中之阳,故心二阳也。”

⑤肾孤藏:肾为单独一水脏。

⑥挛:拘挛。节:骨节。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身体寒冷,即使用热水温熨或烤火,仍不觉热;虽多穿衣服,也不能温暖,但并不寒战,这是什么病呢?

岐伯说:这种人,肾气平素偏胜,从事水中作业,致使太阳经气虚衰,肾中脂液得不到阳气的温煦而枯耗不长。肾是水脏,而生长骨髓,如果肾的脂膏不生,骨髓就不能充满,以致感到寒冷至骨。之所以不发生寒战,是因为肝是一阳,心是二阳,肾是孤脏,一个肾水不能制胜肝心二阳之火的缘故,所以不发生战栗,病名叫骨痹,这种人必然骨节拘挛。

帝曰:人之肉苛者,虽近衣絮,犹尚苛也,是谓何疾?

岐伯曰:荣气虚,卫气实也,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肉如故也。人身与志不相有,曰死。

【注释】

①肉苛:肌肉麻木不仁。

②“荣气虚”两句:丹波元简:“下文云:荣气虚则不仁,卫气虚则不用,荣卫俱虚,则不仁且不用。则此七字不相冒,恐是衍文。”不译。

③不仁、不用:张介宾:“不仁,不知痛痒寒热也。不用,不能举动也。”

④肉如故:《黄帝内经太素》卷二十八《痹论》作“肉如苛也”。“故”当作“苛”。

⑤人身与志不相有:人的形体与神志活动不相协调。

【译文】

黄帝问:有的人,他的皮肉麻木沉重,虽然穿棉衣,仍然麻木不减,这是什么病?

岐伯说:荣气虚弱,会使皮肉麻木不仁;卫气虚弱,则肢体不能举动;荣卫俱虚,则既麻木不仁,又举动不便,肌肉就更加麻木沉重了。如果人的形体与神志活动不相适应时,就必然死亡。

帝曰:人有逆气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有不得卧而息无音者;有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有得卧,行而喘者;有不得卧,不能行而喘者。有不得卧,卧而喘者。皆何脏使然?愿闻其故。

岐伯曰: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阳明之逆也。足三阳者下行,今逆而上行,故息有音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夫起居如故而息有音者,此肺之络脉逆也,络脉不得随经上下,故留经而不行。络脉之病人也微,故起居如故而息有音也。夫不得卧,卧而喘者,是水气之客也。夫水者循津液而流也,肾者水脏,主津液,主卧与喘也

帝曰:善。

【注释】

①息:一呼一吸,谓之一息。

②主卧与喘:水气为病,其本在肾,其标在肺,今水寒射肺,标本俱病,故喘息不得卧。

【译文】

黄帝说:患气逆的人,有的不能平卧,而且呼吸有喘鸣音;有的虽然不能平卧,但呼吸却没有喘鸣音;有的起居如常,然而呼吸喘促有声;有的能够平卧,行动则气喘;有的不能卧,也不能行动,却气喘;有的不能卧,卧则气喘。这些情况,是什么脏腑病变而发生的?希望听听其中的缘故。

岐伯说:不能卧而喘息有声的,是阳明经脉之气上逆。足三阳经脉之气,本来是下行的,现在逆而上行,所以就喘息有音了。阳明是胃脉,胃是六腑之海,胃气也下行。如果阳明经气上逆,胃气就不能循常道而下行,所以就不能平卧。《下经》中说:“胃不和,则卧不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起居如常而喘息有音的,是肺的络脉气逆,络脉之气不能随经脉之气上下循行,所以其气留滞经脉而不行于络脉。但络脉使人发病比较轻,所以虽然喘息有声,但起居如常。不能平卧,卧则呼吸喘促的,是水气犯肺。水气是循着津液运行的道路而流动的。肾是水脏,主司津液,现肾病不能主水,水气上泛而侵肺,所以气喘而不能平卧。

黄帝说:讲得好!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评热病论(33)
《黄帝内经》-素问-疟论(35)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