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疟论(35)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对疟疾的病因、病机、症状、治法等作了详细的讨论。其临证特点包括一日发、间日发、数日发以及寒热多少、但热不寒和日晏、日早等各种情况。疟疾的病因大都是感受风寒、水气、暑热等所致。感邪先后不同,则寒热亦异。痒疟则因肺素有热,所以但热不寒。疟邪的发作在于必和卫气相逢,而邪气和卫气分离,则休止。因邪气所中的浅深及与卫气相遇的时间不同,因而有日发、间日发、数日发以及渐迟、渐早的不同。疟疾发作有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应及四时皆发两种不同情况。疟疾的治疗,攻邪应在未发病之前,或已衰之后,当其发时不能针刺。本篇讨论了疟疾的病因、病理、症状和治疗等,既系统又详尽。因为是疟疾专论,故以《疟论》名篇。
黄帝问曰:夫核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①,何也?
岐伯对曰:疟之始发也,先起于毫毛,伸欠乃作②,寒栗鼓颔③,腰脊俱痛,寒去则内外皆热,头痛如破,渴欲冷饮。
【注释】
①蓄作:不发之谓“蓄”,发作之谓“作”。
②伸欠:伸张四肢,打哈欠。张介宾:“伸者,伸其四体,邪动于经也。欠,呵欠也,阴阳争引而然。”
③寒栗鼓颌:因寒冷而全身发抖,下颏骨也随之鼓动。栗,战栗,发抖。颔,指下颏骨。
【译文】
黄帝问:疟疾都是感受风邪而发,它的休作有一定时间,这是什么道理?
岐伯回答说:疟疾开始发作的时候,先使毫毛竖立,继而四体欲得引伸,呵欠连连,乃至寒冷发抖,下颏鼓动,腰脊疼痛,寒冷过去,接着全身发热,头痛欲裂,口渴喜欢冷饮。
帝曰:何气使然?愿闻其道。
岐伯曰:阴阳上下交争①,虚实更作②,阴阳相移也③。阳并于阴,则阴实而阳虚,阳明虚,则寒栗鼓颔也④;巨阳虚,则腰背头项痛;三阳俱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寒而痛;寒生于内,故中外皆寒;阳盛则外热,阴虚则内热,外内皆热则喘而渴,故欲冷饮也。此皆得之夏伤于暑,热气盛,藏于皮肤之内,肠胃之外,此荣气之所舍也。此令人汗空疏,腠理开,因得秋气,汗出遇风,及得之以浴,水气舍于皮肤之内,与卫气并居。卫气者,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此气得阳而外出,得阴而内薄⑤,内外相薄,是以日作⑥。
【注释】
①阴阳上下交争:张介宾:“阳气者,下行极而上;阴气者,上行极而下,邪气入之,则阴阳上下交争矣。”
②虚实更作:阴阳交争,阴胜则阳虚,阳胜则阴虚,疟疾发作时,阴阳更替相胜,故有寒有热,虚实更作。
③阴阳相移:阳并于阴,阴并于阳,虚实互相移易转化。
④“阳明虚”两句:阳明主肌肉,其经脉交于颔下,故虚则恶寒战栗而领动。
⑤薄:搏击。
⑥日作:每日发作一次。张介宾:“风寒自表而入,则与卫气并居,故必随卫气以为出入。卫气一日一周,是以新感之疟,亦一日一作。”
【译文】
黄帝说:是什么邪气引起的?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说:这是阴阳上下相争,虚实交替而作,阴阳相互移易转化所致。阳气并入于阴分,使阴气实而阳气虚,阳明经气虚,就寒冷发抖乃至两颔鼓动;太阳经气虚,就腰背头项疼痛;三阳经气都虚,则阴气胜,阴气胜则骨节寒冷疼痛;寒从内生,所以内外都感觉寒冷;阳气盛则发生外热,阴气盛则发生内热,外内都发热,就气喘口渴,所以喜欢冷饮。这都是由于夏天伤于暑气,热气过盛,潜藏在皮肤之内,肠胃之外,也即是邪气居留在荣气的处所。由于暑热内伏,使人汗孔疏松,腠理开泄,一遇秋凉之气,汗出感受风邪,以及洗澡受凉,风寒之气停留在皮肤之内,与卫气相合。卫气白天行于阳分,夜里行于阴分,邪气也随之循行于阳分时则外出,循行于阴分时则内搏,阴阳内外相搏,所以每日发作。
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
岐伯曰:其气之舍深,内薄于阴,阳气独发,阴邪内著,阴与阳争不得出,是以间日而作也。
【译文】
黄帝问:疟疾有隔日发作的,为什么?
岐伯说:这是因为邪气滞留较深,向内迫近于阴分,使阳气独行于外,而阴分之邪滞留于里,阴邪与阳气相争而不能即出,所以隔日发作。
帝曰:善。其作日晏与其日早者,何气使然?
岐伯曰:邪气客于风府,循膂而下①,卫气一日一夜大会于风府,其明日日下一节,故其作也晏,此先客于脊背也。每至于风府,则腠理开,腠理开则邪气入,邪气入则病作,以此日作稍益晏也。其出于风府,日下一节,二十五日下至骶骨②,二十六日入于脊内,注于伏膂之脉③;其气上行,九日出于缺盆之中④,其气日高,故作日益早也。其间日发者⑤,由邪气内薄于五藏,横连募原也⑥。其道远,其气深,其行迟,不能与卫气俱行,不得皆出,故间日乃作也。
【注释】
①循膂(lǚ)而下:病邪沿脊骨向下行。膂,脊椎骨。
②骶(dǐ)骨:尾骶骨。
③伏膂之脉:即冲脉,也叫“伏冲脉”。
④缺盆:丹波元简:“任脉天突穴。”
⑤其间日发者:由此至“故间日乃作也”,此四十四字,高世拭移前,为“帝曰:其间日而作者何也”之答语,置于“其气之舍深”之上,谓此段旧本在“故作日益早”之下,今改正于此。
⑥募原:又名“膜原”。有二义,一指胸腹肉理之间的空隙处;一指脏腑之外,与胃相近的脂膜,乃半表半里部位。
【译文】
黄帝说:讲得好。疟疾发作的时间,有逐日推后,或逐日提前的,是什么邪气使然?
岐伯说:邪气从风府侵入后,循脊骨下移,卫气是一昼夜大会于风府,而邪气却每日向下移行一节,所以其发作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迟,这是由于邪气先侵袭脊骨的缘故。卫气聚会于风府时,则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侵入,邪气侵入则发病,因邪气日下一节,所以发病时间就日益推迟了。邪气侵袭风府,逐日下移一节而经二十五日,邪气下行至骶骨,二十六日进入脊内,流注于伏冲脉;邪气再沿冲脉上行,至九日上至于天突穴,因为邪气一天天上升,所以发病的时间也就一天比一天早。隔日发病的,是因为邪气内迫五脏,横连膜原。它所运行的道路较远,邪气深藏,循行迟缓,不能和卫气并行,并与卫气同时外出,所以隔天发作一次。
帝曰:夫子言卫气每至于风府,腠理乃发,发则邪气入,入则病作。今卫气日下一节,其气之发也,不当风府,其日作者,奈何?
岐伯曰:此邪气客于头项,循膂而下者也,故虚实不同,邪中异所,则不得当其风府也。故邪中于头项者,气至头项而病①;中于背者,气至背而病;中于腰脊者,气至腰脊而病;中于手足者,气至手足而病。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病作。故风无常府②,卫气之所应,必开其腠理,邪气之所合,则其府也③。
【注释】
①气:卫气。
②风无常府:风邪侵入人体没有固定之处。马元台:“风之所感无常所,则无常府,府者,凡物之所聚,皆可以言府也,非风府之府也。”
③府:风邪侵袭集聚之处。
【译文】
黄帝说:夫子说卫气每运行至风府时,腠理开张,腠理开张则邪气乘机而入,邪气入则病发作。现在又说卫气与邪气相遇的部位每日下行一节,那么发病时,邪气就不一定正好在风府,而每日发作,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这是指邪气侵入头项,沿着脊骨而下者说的,但人体虚实不同,而邪气侵犯不同的部位,所以邪气不一定都在风府穴处。邪中头项的,卫气循行至头项而病发。邪中于背部的,卫气循行至背部而病发;邪中于腰脊的,卫气循行至腰脊而病发;邪中于手足的,卫气循行至手足而病发。凡卫气所循行之处,与邪气相合,病就发作。所以风邪侵袭人体没有固定部位,只要卫气与之相应,腠理开张,邪气得以凑合,就是邪气袭入的地方,就是风府。
帝曰:善!夫风之与疟也,相似同类,而风独常在,疟得有时而休者,何也?
岐伯曰:风气留其处,故常在,疟气随经络,沉以内薄①,故卫气应乃作。
【注释】
①沉:深。
【译文】
黄帝说:讲得好!风病和疟疾相似,属同一类,风病持续常在,而疟疾却发作有时,为什么呢?
岐伯说:风邪为病滞留在所中之处,所以症状持续常在,疟病则是随着经络循行,深入体内,必须与卫气相遇,病才发作。
帝曰:疟先寒而后热者,何也?
岐伯曰:夏伤于大暑,其汗大出,腠理开发,因遇夏气凄沧之水寒①,藏于腠理皮肤之中,秋伤于风,则病成矣。夫寒者,阴气也;风者,阳气也。先伤于寒而后伤于风,故先寒而后热也,病以时作,名曰寒疟。
【注释】
①凄沧:寒凉。
【译文】
黄帝问:疟疾发作,先寒而后热的,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天感受了大暑之气,而汗大出,腠理开泄,再遇着寒凉水湿之气,就潜藏在腠理皮肤之中,到秋天又伤于风邪,就成为疟疾了。水寒,是阴气;风邪,是阳气。先伤于水寒之气,后伤于风邪,所以先寒而后热,疟病按时发作,这名叫寒疟。
帝曰:先热而后寒者,何也?
岐伯曰:此先伤于风,而后伤于寒,故先热而后寒也,亦以时作,名曰温疟。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①,手足热而欲呕,名曰痒疟②。
【注释】
①冤:屈缩,不舒展,郁闷。
②痒:即热。王冰:“痒,热也,极热为之也。”
【译文】
黄帝问:有一种先热而后寒的,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这是先伤于风邪,后伤于水寒之气,所以先热而后寒,也是按时发作,名叫温疟。还有一种只发热而不恶寒的,是因为阴气先亏损,因此阳气独旺,发作时,少气烦闷,手足发热,要想呕吐,这名叫瘴疟。
帝曰:夫经言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今热为有余,寒为不足。夫疟者之寒,汤火不能温也;及其热,冰水不能寒也,此皆有余不足之类。当此之时,良工不能止,必须其自衰乃刺之,其故何也?愿闻其说。
岐伯曰:经言无刺熵熵之热①,无刺浑浑之脉②,无刺漉漉之汗③,故为其病逆,未可治也。夫疟之始发也,阳气并于阴,当是之时,阳虚而阴盛,外无气④,故先寒栗也;阴气逆极,则复出之阳,阳与阴复并于外,则阴虚而阳实,故先热而渴。夫疟气者,并于阳则阳胜,并于阴则阴胜,阴胜则寒,阳胜则热。疟者,风寒之气不常也,病极则复⑤,至病之发也,如火之热,如风雨不可当也。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⑥,因其衰也,事必大昌⑦,此之谓也。夫疟之未发也,阴未并阳,阳未并阴,因而调之,真气得安,邪气乃亡。故工不能治其已发,为其气逆也。
【注释】
①熵熵(hè):热炽盛的样子。
②浑浑:脉象纷乱的样子。
③漉漉(lù):汗出不止貌。
④外无气:表阳气虚。吴崑:“外无气,谓卫气并入于阴而表虚也。”
⑤病极则复:疟疾的发作是阴阳之气俱逆极,但极则病衰,经过一个休止时期再复发。下文云:“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即病极则复之意。
⑥方其盛时必毁:当邪气盛时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受伤,因为疟邪是与正气相并而居的。盛,邪气盛。毁,正气受伤。
⑦大昌:胜利,成功。此指邪去康复。
【译文】
黄帝说:医经上说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今发热是有余,发冷是不足。而疟疾的寒冷,用热水或烤火,也不能温暖;等到发热,即使用冰水,也不能凉爽,这些都是有余不足之类。在这个时候,良医也无法制止,必须待其病势自行衰退,才可以刺治,这是什么道理?希望听听。
岐伯说:医经上说过,高热时不能针刺,脉象纷乱时不能针刺,大汗不止时不能针刺,因为这时邪气正盛,不可立即治疗。疟疾刚发作,阳气并于阴分,此时是阳虚而阴盛,外表阳气虚,所以先寒冷发抖;等到阴气逆乱已极,势必复出于阳分,于是阳气与阴气相并于外,此时阴分虚而阳分盛,所以先热而口渴。因为疟疾并于阳分,则阳气胜;并于阴分,则阴气胜,阴气胜则发寒,阳气胜则发热。疟疾感受的风寒之气变化无常,热到极点,则阴寒之气至;寒到极点,则阳热之气至,发作时,其热如烈火,其寒如狂风暴雨不可阻挡。所以医经上说:当邪气盛极之时,不可攻邪,攻之则正气也必然受伤,应该乘邪气衰退的时候而攻之,必然获得成功,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因此在疟疾未发,阴气尚未并于阳分,阳气尚未并于阴分的时候,进行调治,则正气能够安宁,而邪气可以消灭。所以医生不在疟疾发作时治疗,因为此时正邪交争,邪气正盛。
帝曰:善。攻之奈何?早晏何如?
岐伯曰:疟之且发也,阴阳之且移也①,必从四末始也②。阳已伤,阴从之,故先其时,坚束其处③,令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审候见之,在孙络盛坚而血者皆取之,此真往而未得并者也。
【注释】
①且:将要,将近。
②必从四末始也:张介宾:“阴阳且移,必从四末始者,以十二经井原之气,皆本于四肢也。故凡疟之将发,则四肢先有寒意,此即其候。”四末,四肢。
③坚束其处:因疟之将发,必从四末开始,所以在发作之前,用细绳紧捆手足十指,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
【译文】
黄帝说:讲得好!怎样攻治呢?时间的早晚,如何掌握?
岐伯说:疟疾将发,阴阳也将要相移,它必从四肢开始。阳气已被邪伤,则阴分也必将受到邪气的影响,所以只有在未发病之先,以绳索牢缚其四肢末端,使邪气不得入,阴气不得出,两者不能相移。牢缚之后,详细审察络脉,发现孙络充实而淤血的,都要刺出其血,这是当真气尚未与邪气相并之前的治法。
帝曰:疟不发,其应何如?
岐伯曰:疟气者,必更盛更虚,当气之所在也,病在阳,则热而脉躁;在阴,则寒而脉静;极则阴阳俱衰,卫气相离,故病得休,卫气集,则复病也。
【译文】
黄帝问:疟疾在未发作的时候,情况怎样?
岐伯说:疟气必然使阴阳虚实更替,当邪气在阳分之时,则发热而脉象躁急;邪气在阴分之时,则发冷而脉象安静;病到极期,则阴阳二气都已虚衰,卫气和邪气互相分离,病就暂时停止,若卫气和邪气再相遇,则病情发作。
帝曰:时有间二日或至数日发,或渴或不渴,其故何也?
岐伯曰:其间日者,邪气与卫气客于六府①,而有时相失,不能相得,故休数日乃作也。疟者,阴阳更胜也,或甚或不甚,故或渴或不渴。
【注释】
①六:丹波元简认为是“风”之讹,可从。
【译文】
黄帝问:有的疟疾间隔二日,或隔数日才发作一次,发作时有的口渴,有的不渴,是什么缘故?
岐伯说:隔日发作的,是因为邪气与卫气相会于风府的时间不一致,有时不能相遇,不得皆出,所以停止几天才发作。疟疾发病,是阴阳更替相胜,阳胜于阴则热甚,阴胜于阳则寒甚,所以有的口渴,有的不渴。
帝曰:论言:“夏伤于暑,秋必病疟。”今疟不必应者,何也?
岐伯曰:此应四时者也。其病异形者,反四时也。其以秋病者寒甚,以冬病者寒不甚,以春病者恶风,以夏病者多汗。
【译文】
黄帝问:医经上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而有的疟疾,并不如此,是什么道理?
岐伯说:“夏伤于暑,秋必病疟。”这是指和四时发病规律相应的而言。有些疟疾症状不同,与四时发病规律相反。如在秋天发病的,却寒冷较重;在冬天发病的,却寒冷较轻;在春天发病的,多恶风;在夏天发病的,汗出得很多。
帝曰:夫病温疟与寒疟而皆安舍,舍于何脏?
岐伯曰:温疟者,得之冬中于风,寒气藏于骨髓之中,至春则阳气大发①,邪气不能自出,因遇大暑,脑髓烁②,肌肉消,腠理发泄,或有所用力,邪气与汗皆出。此病藏于肾,其气先从内出之于外也。如是者,阴虚而阳盛,阳盛则热矣,衰则气复反入,入则阳虚,阳虚则寒矣,故先热而后寒,名曰温疟。
【注释】
①阳气大发:春天万物生发,人体机能也随之活跃,这种情况,称之为“阳气大发”。
②脑髓烁:暑热上熏,使人头脑昏沉,精神疲倦。烁,消熔。
【译文】
黄帝问:患温疟和寒疟的,邪气滞留在哪里?停留在哪一脏?
岐伯说:温疟是冬天感受风寒,寒气潜藏在骨髓之中,到春天阳气生发之时,邪气仍不能自行外出,因遇到暑热炽盛,使人脑髓消烁,肌肉消瘦,腠理发泄,或劳力过甚,邪气与汗一齐外出。这种病邪原来潜伏在肾,所以邪气从内而出于外。这种病,阴气虚弱,而阳气偏盛,阳盛就发热,热极而衰,则邪气又重新入阴,邪入阴则阳气又虚,阳气虚便出现寒冷,所以这种病是先热而后寒,名叫温疟。
帝曰:痒疟何如?
岐伯曰:痒疟者,肺素有热,气盛于身①,厥逆上冲,中气实而不外泄,因有所用力,腠理开,风寒舍于皮肤之内、分肉之间而发,发则阳气盛,阳气盛而不衰则病矣,其气不及于阴,故但热而不寒。气内藏于心,而外舍于分肉之间,令人消烁脱肉,故命曰痒疟。
帝曰:善。
【注释】
①气盛:肺热则肺气实,所以说气盛。下面所说的中气实,正是由于气盛上冲所致。
【译文】
黄帝问:痒疟的情况怎样?
岐伯说:痒疟是因为肺脏素有热气,肺气壅盛,气逆而上冲,以致胸中气实,不能发泄,再加上劳力之后,腠理开泄,风寒之邪侵入皮肤之内、肌肉之间而发病,发病则阳气偏盛,阳气盛而不见衰减,于是就发病了。邪气没有进入阴分,所以只热不寒,病邪内伏于心脏,而外出则滞留在肌肉之间,能使人肌肉瘦削,所以名叫痒疟。
黄帝说:讲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