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卫气(52)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主要介绍了营气和卫气的生理功能,十二经脉的标本穴位所在,胸、腹、头、胫的气街部位及其主治疾病范围,同时说明了辨别虚实进行补泻的方法。本篇因着重讨论体表肢节部位与各经标本相应的穴位,以及有关应用在诊断治疗上的各种问题,这些都和保卫肌表,防御外邪,调节内外的作用是否健全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用《卫气》名篇。

黄帝曰:五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受水谷而行化物者也。其气内于五脏,而外络肢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腑之气街者;能知解结绍于门户。能知虚石之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注释】

①浮气:卫气浮出脉外,循行皮肤分肉之间,故称为“浮气”。

②亭亭淳淳:形容营气和卫气在体内流行长远,无边无际。亭亭,长远。淳淳,流行。

③气街:气行往来的道路。张景岳:“街,犹道也。”

④解结绍于门户:解其结聚,达于腧穴。绍,续也,有连续、通达之意。门户,喻指腧穴。

⑤虚石之坚软:形容虚证和实证在经脉上表现的软硬情况。石,通“实”。虚则软,实则坚。

【译文】

黄帝说:五脏是储藏精神魂魄的;六腑是受纳水谷和运输消化之物的。六腑运输的水谷精微之气,在内进入五脏,在外络于肢节。其中浮于脉外之气,不沿经脉循行的,叫卫气;其中精气循行经脉之中的,叫营气。营卫阴阳相随而行,内外贯通,有如圆环没有开端,如水之源远流长,无有穷尽。但从阴阳属性来说,都有标本、虚实判断的标准。能分别三阴三阳十二经的就可以知道病是怎样产生的;能判断虚实所在,就能找出疾病的上下部位;能知道六腑之气往来的通道,就能知道解开结聚,疏通经穴;能知道虚实的软硬属性,就能知道补虚泻实的关键所在;能知手足六经的标和本,在治疗复杂的疾病时就能应对自如了。

岐伯曰:博哉圣帝之论!臣请尽意悉言之。足太阳之本。在跟以上五寸中,标在两络命门。命门者,目也。足少阳之本,在窍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窗笼者,耳也。足少阴之本,在内踝下上三寸,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也。足厥阴之本,在行间上五寸所,标在背腧也。足阳明之本,在厉兑,标在人迎颊挟顽颡也。足太阴之本,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标在背腧与舌本也

【注释】

①跟以上五寸中:即跗阳穴。跗阳穴居外踝上三寸。今曰在“跟以上五寸",系踝下至跟有二寸,而踝上又三寸,则当是跗阳穴。

②两络:指目内眦外的睛明穴,左右各一,故称为“两络”。命门:这里指目。按:这一节内容请参本书《根结第五》的有关论述。

③命门者,目也:杨上善:“肾为命门,上通太阳于目,故目为命门。”

④标在窗笼之前:指听宫穴。杨上善:“足少阳脉为根在窍阴,其末上出天窗,支入耳中,出走耳前,即在窗笼之前也。以耳为身窗舍,故曰窗笼也。”

⑤标在背腧与舌下两脉:杨上善:“末在背第十四椎两箱一寸半肾腧及循喉咙侠舌本也。”张介宾:“舌下两脉,廉泉也。”

⑥顽(háng)颡(sǎng):咽上上腭与鼻相通的部位。张介宾:“顽颡,即颈中之喉颡。”

⑦在中封前上四寸之中:三阴交穴。

⑧标在背腧与舌本:杨上善:“末在背第十一椎两箱一寸半脾腧及连舌本散在舌下也。”

【译文】

岐伯说:圣帝的议论博大极了!我愿尽我所知的尽量地说出来。足太阳膀胱经之本,在足跟以上五寸中的跗阳穴;标在两目的睛明穴。命门指眼睛。足少阳胆经之本,在足第四趾外侧端的窍阴穴之间;标在窗笼之前,即耳前的听宫穴。足少阴肾经之本,在内踝下三寸的交信穴;标在背部的肾腧穴以及舌下两脉的廉泉穴。足厥阴肝经之本,在行间穴上五寸的中封穴;标在背部的肝腧穴。足阳明胃经之本,在足次趾端的厉兑穴;标在颊下结喉两旁的人迎穴。足太阴脾经之本,在中封穴前上四寸的三阴交穴;标在背部的脾与舌根。

手太阳之本,在外踝之后,标在命门之上一寸也。手少阳之本,在小指次指之间上二寸,标在耳后上角下外眦也。手阳明之本,在肘骨中,上至别阳,标在颜下合钳上也。手太阴之本,在寸口之中,标在腋内动也。手少阴之本,在锐骨之端,标在背腧也。手心主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中,标在腋下三寸也。凡候此者,下虚则厥,下盛则热,上虚则眩,上盛则热痛。故实者绝而止之,虚者引而起之。

【注释】

①在外踝之后:指养老穴。

②命门之上一寸:张介宾:“当是睛明穴上一寸。”

③耳后上角下外眦:张介宾:“耳后上角,当是角孙穴。下外眦,当是丝竹空也。”

④在肘骨中:马元台:“当是曲池穴。”

⑤上至别阳:杨上善:“手阳明脉起大指次指之端,循指上廉,至肘外廉骨中,上至背膈。背膈,手阳明络,名曰别阳。”

⑥颜下合钳上:张介宾:“颜,额庭也。钳上,即《根结篇》钳耳之义,谓脉由足阳明大迎之次,夹耳之两旁也。”钳耳,指头维穴。

⑦腋内动:指天府穴。

⑧锐骨之端:指神门穴。

⑨标在背腧:杨上善:“末在于背第五椎下,两旁一寸半心腧。”

⑩掌后两筋之间:指内关穴。

⑪腋下三寸:指天池穴。

【译文】

手太阳小肠经之本,在手外踝之后的养老穴;标在睛明穴上一寸处。手少阳三焦经之本,在手无名指之间的液门穴,标在耳后上角的角孙穴与下外眦的丝竹空穴。手阳明大肠经之本,在肘骨中的曲池穴,上至臂膈穴处,标在颊下一寸,人迎之后,扶突之上。手太阴肺经之本,在寸口中的太渊穴;标在腋内动脉,即腋下三寸的天府穴处。手少阴心经之本,在掌后锐骨之端的神门穴,标在背部的心腧穴。手厥阴心包经之本,在掌后两筋之间二寸的内关穴,标在腋下三寸的天池穴处。凡要观察十二经标本上下的病变,一般在下的为本,下虚则发为厥逆,下盛则为热痛;在上者为标,上虚则为眩晕,上盛则为热痛。实证当泻,杜绝邪气,止其发作;虚证当补,助其正气而振其不足。

请言气街:胸气有街,腹气有街,头气有街,胫气有街。故气在头者,止之于脑;气在胸者,止之膺与背腧;气在腹者,止之背腧,与冲脉于脐左右之动脉者。气在胫者,止之于气街,与承山踝上以下。取此者用毫针,必先按而在久应于手,乃刺而予之。所治者,头痛眩仆,腹痛中满暴胀,及有新积。痛可移者,易已也,积不痛,难已也。

【注释】

①气街:杨上善:“街、道也。补泻之法,须依血气之道。”

②止之于脑:杨上善:“脑为头气之街,故头有气,止百会也。”

③止之膺与背腧:杨上善:“膺中肺腧为胸气之街,故胸中有气,取此二腧也。”

④“止之背腧”两句:杨上善:“脾腧及脐左右冲脉,以为肺气之街。若腹中有气,取此二穴也。”

⑤止之于气街:张介宾:“此云气街,谓足阳明经穴,即气冲也。承山,足太阳经穴,以及踝之上下,亦皆足之气街也。”

⑥必先按而在久:杨上善:“刺气街之法,皆须按之良久。”

⑦刺而予之:谓刺而予之补泻。

【译文】

我再谈谈气街吧:胸气有它的道路,腹气有它的道路,头气有它的道路,胫气有它的道路。气在头部的,聚于脑;气在胸部的,聚于胸之两旁的膺部和背腧;气在腹部的,聚于背腧,与腹部冲脉在脐左右的经脉搏动之处;气在胫部的,聚于足阳明经的气街穴及足太阳经的承山穴和足踝部上下等处。凡刺这些穴位都要用毫针,操作时,必须先用手长时间按压穴位,待其气至,然后针刺与之补泻。刺气街能治疗头痛、眩晕、跌仆、腹痛、中满、腹部突然胀满,及新得的积聚。疼痛按之移动的,治之易愈;积证不疼痛的,难愈。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背腧(51)
《黄帝内经》-灵枢-论痛(53)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