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背腧(5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 题解 】
本篇主要说明背部五脏腧穴的部位及灸治的补泻方法。这些腧 穴,都内应五脏,在治疗上虽有特殊功效,但都不宜深刺,否则会发生危 险。故以《背腧》名篇。
黄帝问于岐伯曰:愿闻五脏之腧,出于背者。
岐伯曰:胸中大腧在杼骨之端①,肺腧在三焦之间,心腧在五焦之间,膈腧在七焦之间,肝腧在九焦之间,脾腧在十一焦之间,肾腧在十四焦之间,皆挟脊相去三寸所,则欲得而验之,按其处,应在中而痛解②,乃其腧也。灸之则可,刺之则不可。气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以火补者,毋吹其火,须自灭也;以火泻者,疾吹其火,传其艾,须其火灭也。
【 注释 】
①大腧:大杼穴。在背腧穴里,大杼的穴位高居于五脏六腑各腧穴之上,所以称为“大杼”。杼骨之端:指项后第一椎棘突下两旁,距督脉的大椎穴左右各旁开一寸半。
②应在中而痛解:有两说:一是指用手指按压在穴位上,病人感到 酸胀痛的是穴位; 一是指原有疼痛的,用手指按压能使疼痛缓解,病人感觉快然的是穴位。
【译文】
黄帝问岐伯说:我想了解五脏出于背部的腧穴。
岐伯说:胸中的大腧是在项后第一椎下,肺腧在第三椎下,心腧在 第五椎下,膈腧在第七椎下,肝腧在第九椎下,脾腧在第十一椎下,肾腧 在第十四椎下,这些穴位,都在脊骨的两旁,左右穴位相距三寸,要确定 这些穴位,检验的方法是:用手按其腧穴部位,病人感到疫麻、胀痛,或者原有疼痛不适,通过按压而缓解,就是穴位所在。这些腧穴,在治疗 上以灸法为宜,不可妄用针刺。在用灸时,邪气盛的可用泻法,正气虚的可用补法。用艾火补时,艾火燃着后,不要吹火,让它慢慢燃烧,待其自灭;用艾火泻时,艾火燃着后,迅速吹旺其火,随即加上艾炷再灸,使之急燃而迅速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