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寒热病(2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虽名《寒热病》,但其内容不仅限于此,它还论述了寒厥、热厥多种杂病的症状和针刺方法,介绍了天牖五部腧穴的位置与不同主治,和四时取穴原则。由于先从皮寒热、肌寒热、骨寒热三病的证治谈起,所以篇名《寒热病》。
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①,不得汗。取三阳之络②,以补手太阴。
肌寒热者,肌痛,毛发焦而唇槁腊,不得汗。取三阳于下,以去其血者,补足太阴以出其汗。
骨寒热者,病无所安,汗注不休。齿未槁,取其少阴于阴股之络③;齿已槁,死不治。骨厥亦然。
骨痹,举节不用而痛④,汗注烦心。取三阴之经,补之。
【注释】
①槁腊:干枯。腊,干肉。引申为干。
②三阳之络:三阳,指太阳。三阳之络,指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扬。
③少阴于阴股之络:足少阴经的络穴大钟。
④举节:所有的关节。举,全。
【译文】
邪在皮肤而发生寒热病,不能着席而卧,毛发憔悴,鼻子干枯,不得出汗。治疗可取足太阳膀胱经的络穴飞扬,并补手太阴肺经的穴位。
邪在肌肉而发生寒热病,肌肉疼痛,毛发憔悴,口唇干枯,不得出汗。治疗可取足太阳膀胱经在下肢的络穴飞扬,以祛除淤血,并补足太阴脾经的穴位,以出其汗。
邪在骨而发生寒热病,病人烦躁不安,汗出如流。如牙齿尚未枯槁,可取足少阴经的络穴大钟;如牙齿已经枯槁的,是不治的死证。对骨厥的诊治,也是如此。
骨痹证,周身关节活动不便而疼痛,汗出如流,心烦。治疗可取三阴经的穴位,用补法。
身有所伤,血出多,及中风寒,若有所堕坠,四支懈惰不收,名曰体惰。取其小腹脐下三结交。三结交者①,阳明,太阴也,脐下三寸,关元也。
厥痹者,厥气上及腹。取阴阳之络,视主病也。泻阳补阴经也②。
【注释】
①三结交:马元台:“盖本经为任脉,而足阳明胃、足太阴脾经之穴亦结于此,故谓之三结交也。”
②“厥痹者”五句:张景岳:“厥必起于四肢,厥而兼痹,其气上及于腹者,当取足太阴经之络穴公孙、足阳明经之络穴丰隆,以腹与四肢,治在脾胃也。然必视其主病者,或阴或阳而取之。”
【译文】
因外伤出血过多,又受了风寒,或从高处坠伤,以致四肢怠惰,不能运动,名叫“体惰”。治疗取小腹脐下的三结交。所谓“三结交”,是足阳明、足太阴与任脉三经交结之处,在脐下三寸,名叫关元。
厥痹证,有厥气上及于腹部,治疗可取阴经或阳经的络穴,但必须诊察以何经之病为主。总的原则是泻阳经,补阴经。
颈侧之动脉人迎,人迎,足阳明也,在婴筋之前①。婴筋之后,手阳明也,名曰扶突。次脉,足少阳脉也,名曰天牖。次脉,足太阳也,名曰天柱。腋下动脉,臂太阴也②,名曰天府。
阳迎头痛③,胸满不得息,取之人迎。暴瘤气鞭④,取扶突与舌本出血。暴聋气蒙⑤,耳目不明,取天牖。暴挛痫眩,足不任身,取天柱。暴痒内逆⑥,肝肺相搏,血溢鼻口,取天府。此为天牖五部。
【注释】
①婴筋:指颈侧的筋。以颈部饰物类比而得名。《说文》:“婴,颈饰也。”
②臂太阴:即手太阴。
③阳迎:阳邪上逆。迎,逆。
④气鞭(ying):此指舌强硬。鞭,强硬。
⑤暴聋气蒙:张景岳:“经气蒙蔽,而耳目暴有不明者。”手足少阳之脉入耳中至目锐眦,少阳之气厥逆于下,则上之经脉不通,使耳目不聪不明。
⑥暴痒:张志聪:“痒,消痒。暴痒,暴渴也。”
【译文】
颈间结喉两侧的动脉处的腧穴,名叫人迎,属于足阳明经,在“婴筋”的前方。在“婴筋”后方的是手阳明经脉的腧穴,名叫扶突。向后次一行的经脉是足少阳的腧穴,名叫天牖。向后再次一行的经脉是足太阳的腧穴,名叫天柱。腋窝下方的动脉是手太阴经脉,其腧穴,名叫天府。
如阳邪上逆头痛,胸中满闷,呼吸不利,可取人迎穴。如突然音哑,舌强,可取扶突穴,并刺舌根出血。如突然耳聋,经气蒙蔽不通,耳不聪,目不明,可取天牖穴。如突然拘挛癫痫,头目眩晕,两足站立不稳,可取天柱穴。如突然患消痒,内脏气机逆乱,肝肺两经邪火相争,血往上溢,口鼻出血,可取天府穴。这是天牖五部穴位的所在及其主治的病证。
臂阳明有入顺遍齿者①,名曰大迎,下齿龋取之。臂恶寒补之,不恶寒泻之。足太阳,有入顺遍齿者,名曰角孙②,上齿龋取之,在鼻与顺前。方病之时,其脉盛,盛则泻之,虚则补之。一曰取之出鼻外③。
【注释】
①臂阳明:即手阳明。
②角孙:穴名。角孙在耳轮上,其处为足太阳与手少阳相通。
③一曰取之出鼻外:马元台:“即本经之禾膠、迎香等穴也。”
【译文】
手阳明经脉,有走入颧骨下,遍络于齿龈的,其腧穴,名叫大迎,下齿龋痛时,可以取大迎穴治疗。臂部恶寒的用补法,臂部不恶寒的用泻法。足太阳经脉,也有走入颧骨,遍络齿龈的,其腧穴,名叫角孙,上齿龋痛时,可以取足太阳经在鼻与颧骨前的穴位治疗。初病的时候,如脉气盛,盛的可用泻法,如脉虚的可用补法。另一说,上齿痛可取鼻外侧的禾醪、迎香等穴治疗。
足阳明有挟鼻入于面者,名曰悬颅①,属口,对入系目本,视有过者取之。损有余,益不足,反者益甚。足太阳有通项入于脑者②,正属目本,名曰眼系③。头目苦痛取之,在项中两筋间,入脑乃别。阴骄阳骄,阴阳相交,阳入阴,阴出阳,交于目锐眦④。阳气盛则瞋目⑤,阴气盛则瞑目。
【注释】
①悬颅:穴名。在耳上角发际内,其处为足阳明与足少阳相通。
②有通项入于脑者:马元台:“此言头目痛者,当取玉枕。”
③眼系:即目系。参《终始》篇。
④“阴骄阳骄”五句:张景岳:“此云锐眦者,当作内眦也。”目内眦有睛明穴。
⑤瞋(chēn)目:瞪大眼睛。
【译文】
足阳明经脉,有夹行于鼻两侧而走面部的,其腧穴名叫悬颅,这条脉下行的属口,上行的对着口角而走入眼睛深部,根据病情,可取悬颅穴。实泻虚补,如果治法相反,就会加重疾病。足太阳经脉有通于项后而走入脑部的,联系到眼睛深部,叫做目系。如见头目疼痛,可以取项中两筋之间的玉枕穴,此脉入脑后才分道而行。阳骄和阴骄是阴阳相交的,阳入于阴,阴出于阳,相交于目内眦。如阳气偏盛眼睛就瞪大,阴气偏盛眼睛就常闭。
热厥取足太阴、少阳,皆留之。寒厥取足阳明、少阴于足,皆留之。
舌纵涎下,烦悦,取足少阴。振寒洒洒,鼓颔①,不得汗出,腹胀烦俛,取手太阴。刺虚者,刺其去也;刺实者,刺其来也。
【注释】
①鼓颔:两颔鼓动颤抖,俗称牙齿打战。
【译文】
热厥证,取足太阴经与足少阳经的腧穴,都留针。寒厥证,取足阳明经与足少阴经的腧穴,都留针。
舌纵缓不收,口涎自下,心中烦闷,取足少阴经的腧穴。洒洒恶寒,甚至两颔颤抖,汗不得出,腹胀,烦闷,取手太阴经的腧穴。总的原则是刺虚证用补法,应顺着脉气去的方向转针;刺实证用泻法,应迎着脉气来的方向转针。
春取络脉①,夏取分腠②,秋取气口③,冬取经输④。凡此四时,各以时为齐⑤。络脉治皮肤,分腠治肌肉,气口治筋脉,经输治骨髓、五脏。
【注释】
①春取络脉:络脉浮而浅,春气将升未升,其气在中,故当取络脉。
②夏取分腠:夏令阳浮于外,气在盛经孙络之间,故治在阳分,当取分腠。分腠,指肌肉皮肤。
③秋取气口:杨上善:“秋时肺气将敛,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故取气口,以疗筋脉之病。气口即合也。”气口,手太阴肺脉。
④冬取经输:丹波元简:“经输者,总言经穴,非诸经之经穴俞穴。盖《水热穴论》以五输言,故云秋取经俞,冬取井荥。此以内外言,故云:络脉治皮肤,经输治骨髓也。”
⑤各以时为齐(jì):此是谓四时取穴各有范围。齐,界限,范围。
【译文】
在春季针刺时,可取络脉间的穴位;夏季针刺时,可取肌肉与皮肤间的穴位;秋季针刺时,可取气口部的穴位;冬季针刺时,可取经穴。大凡四季刺法,各有取穴范围。取络脉可治皮肤病,取肌肉可治肌肉病,取气口可治筋脉病,取经脉可治骨髓和五脏病。
身有五部:伏兔一①;腓二②,腓者,湍也;背三③;五脏之腧四④;项五⑤。此五部有痈疽者,死。
【注释】
①伏兔一:大腿前方肌肉隆起的伏兔部,是体表的重要部位之一。
②腓二:小腿肚叫腓,是体表的重要部位之二。
③背三:背中行的督脉,是体表的重要部位之三。
④五脏之腧四:背部中行两侧的五脏腧,是体表的重要部位之四。
⑤项五:项间督脉的穴位,是体表的重要部位之五。
【译文】
体表的重要部位有五处:一是大腿前方的伏兔部;二是腓,腓是小腿肚部;三是背部中行的督脉部;四是背部的五脏腧部;五是项间的督脉经部。这五个部位如发生痈疽,多死亡。
病始手臂者,先取手阳明,太阴而汗出。病始头首者,先取项太阳而汗出,病始足胫者,先取足阳明而汗出。臂太阴可汗出,足阳明可汗出。故取阴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阳;取阳而汗出甚者,止之于阴①。
凡刺之害:中而不去则精泄,不中而去则致气。精泄则病甚而惬,致气则生为痈疽也②。
【注释】
①“病始手臂者”十三句:丹波元简:“此言臂太阴者,即鱼际、太渊二穴,然则足阳明者,亦当取之荥输,则内庭、陷谷是也。补太阴而汗出甚者,阴之胜也,当补阳明,可以止之;泻太阴而汗出甚者,阳之胜也,当泻阳明,可以止之。盖以阴阳平而汗自止也。取阳而汗出甚者,其止法亦然。”
②“凡刺之害”五句:又见《九针十二原》。
【译文】
疾病起于手部臂部的,取手阳明经与手太阴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起于头部的,取项间足太阳经的穴位使其出汗;疾病起于足部胫部的,取足阳明经的穴位使其出汗。刺手太阴经可以发汗,刺足阳明经也可以发汗。如果取阴经的穴位而汗出过多时,可取阳经的穴位来止汗;取阳经的穴位而汗出过多时,可取阴经的穴位来止汗。
大凡误用针刺法的害处:当刺已中病而不出针,则易使精气外泄;尚未刺中病而即出针,则可使邪气内留。精气外泄则会使病加重而患者更衰弱,如邪气内留则易变生痈疽外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