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忧恚无言(69)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详细地说明了各发音器官的功能及其病理。进而论述失音证的病因和针治方法。因为文章开始以“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为论题,故以《忧恚无言》名篇。本篇首先从“卒然忧恚而言无音”,阐明发音的生理是由咽喉、喉咙、顽颡等组织共同形成的;同时论述猝然无音是因寒气客于会厌。其次讨论了猝然无音的刺法,即两泻足少阴之血脉,取之天突。本篇在阐明会厌等生理器官的功能时用房屋建筑的结构功能作了形象生动的类比说明。户是单扇的门,双扇的门叫门,这样,户就是小门。会厌是遮蔽气管防止食物误入的,所以喻称为“户”。扇是竹编的门,较轻易动,引申有扇动之意,音声的形成有赖于上下口唇的活动,故将口唇喻称为“扇”。关(關)是关门的横木即门闩,悬雍垂是遮挡气道的器官,故喻称为“关”。另外,机为弓弩的扳机,是箭射出的关键,舌是发音器官,故喻称为“机”。还有,开(開)是开门,阖是关门。会厌的大小厚薄决定气息的畅通与否,用开阖的利或难来表达,仍然是类比的用法。

黄帝问于少师曰:人之卒然忧恚而言无音者,何道之塞,何气不行,使音不彰?愿闻其方。

少师答曰:咽者,水谷之道也。喉咙者,气之所以上下者也。会厌者,音声之户也,口唇者,音声之扇也。舌者,音声之机也。悬雍垂者,音声之关也。顽颡者,分气之所泄也。横骨者,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故人之鼻洞涕出不收者,顽颡不开,分气失也。是故厌小而薄,则发气疾,其开阖利,其出气易;其厌大而厚,则开阖难,其气出迟,故重言也。人卒然无音者,寒气客于厌,则厌不能发,发不能下至,其开阖不致,故无音。

【注释】

①恚(huì):怒恨。

②会厌:为软骨组织,位于咽喉交会之处,而覆于气管上口,发声则开,咽食则闭。张景岳:“会厌者,喉间之薄膜也,周围会合,上连悬雍,咽喉食息之道得以不乱者,赖以遮厌,故谓之会厌,能开能阖,声由以出,故谓之户。”

③“口唇者”两句:形容口唇的开合,如同门扇,语言音声,从此而出。张志聪:“口开阖而后语句清明,故为音声之扇。”

④“舌者”两句:张志聪:“舌动而后能发言,故为音声之机。”

⑤“悬雍垂者”两句:悬雍垂,简称“悬雍”,俗称“小舌”。为口腔内软腭游离缘之向下突出者,张口作“啊”音时即可见。张景岳:“悬雍垂者,悬而下垂,俗谓之小舌,当气道之冲,为喉间要会,故谓之关。”

⑥“顽颡者”两句:顽颡,即后鼻道。张志聪:“顽颡者,腭之上窍,口鼻之气及涕唾从此相通,故为分气之所泄,谓气之从此分出于口鼻者也。”

⑦“横骨者”三句:张志聪:“横骨者,在舌本内,心藏神,而开窍于舌,骨节之交,神气之所游行出入,故为神气之所使,主发舌者也。盖言横骨若弩,舌之发机,神气之所使也。”横骨,附于舌根部的软骨。附于舌根的横骨,受意识所支配,而能控制舌的运动。

⑧鼻洞:即鼻渊。

⑨“顽颡不开”两句:张景岳:“顽颡之窍不开,则清气不行;清气不行,则浊液聚而不出。由于分气之失职也。”

⑩重言:言语蹇涩,俗称“口吃”。

⑪“则厌不能发”两句:张志聪:“厌不能发,谓不能开也。发不能下,谓不能阖也。”

⑫开阖不致:指发声器宫开阖失常,不能发挥作用。张景岳:“不致,不能也。寒气客于会厌,则气道不利,既不能发扬而高,又不能低抑而下,开阖俱有不便,故卒然失音。”

【译文】

黄帝问少师说:有的人因突然忧郁或愤怒而失音,是体内哪条气血的道路阻塞?是什么气机不通畅,以致声不响亮呢?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少师回答说:咽部是胃受纳水谷的必经通路。喉咙是呼吸之气上下出入的要道。会厌好比是音声的门户,口唇好比是音声的门扇。舌好比是音声的机关。悬雍垂好比是音声的关隘。顽颡是气从此分出到口鼻,鼻涕和唾液,从此而出。横骨受神气支配,为控制舌体运动的枢机。所以人患鼻渊,流涕不止,这是顽颡开阖不利,分气失职的原因。所以会厌薄小的人,呼气畅快,开阖流利,他出气容易,所以音声爽利;会厌厚大的,就开阖不利,出气迟缓,所以说话口吃,声音不清。人突然失音的,是因为风寒侵入会厌,以致会厌不能开,或开而不能阖,开阖失利,就形成了失音证。

黄帝曰:刺之奈何?

岐伯曰:足之少阴,上系于舌,络于横骨,终于会厌。两泻其血脉,浊气乃辟。会厌之脉,上络任脉,取之天突,其厌乃发也。

【注释】

①两泻其血脉:两次泻足少阴肾脉的血络。

②天突:穴名。在胸骨上窝正中,属于任脉,也是阴维脉与任脉的会穴,为主治暴喑、咽肿、喉痹等证常用的有效穴。

【译文】

黄帝问:怎样来针刺治疗呢?

岐伯说:足少阴肾的经脉,向上走行,联系到舌根,联络横骨,终止于会厌。针刺治时,两次泻足少阴经上联于会厌的血脉,浊气才能除去。会厌的脉络向上与任脉相联,再针刺任脉的天突穴,会厌就可以恢复开阖而能正常发音了。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上膈(68)
《黄帝内经》-灵枢-寒热(7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