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灵枢-师传(29)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首先强调了医生临床思维方法的重要性,提出了“顺”与“便”两个对临证具有一般指导意义的范畴。认为无论治国与治家,还是治身都必须以“顺”为最高的原则。这一思想是老子“道法自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医学上的发挥。老子认为依道而生的自然万物包括人类,都依照道的法则自然生化发展,人类作为有智慧的存在,虽然有自由行动的能力,但人类的行动必须因顺道的自然法则,才能成功,否则必然失败。这就是“无为而无不为”。“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以人的私意妄为,因外物变化之道而为。在医学上就要求医家认真研究病人的人情和疾病的自然规律,顺之而为,以获十全之功。所谓“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临病人问所便”,“便”为病人人情所喜爱,或“相宜”于疾病之情,是“顺”这一原则的具体体现。“便”有三种具体的运用。对病情,既有“便寒”、“便热”之常,又有“便其相逆”之变;在人情上,还有王公大人、血食之君,“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这种难以应对的情况。都必须予以妥善的处理才能取得理想的疗效。可见,作者对“顺”和“便”的认识是非常全面深刻而富于辩证精神的。作者认为,这些知识和智慧,来源于前人的经验积累,因此必须从临床实践中,接受先师传授下来的宝贵经验,故以《师传》名篇。最后叙述了“从外知内”的诊断机理,即根据肢体、五官的形态及功能改变,来测候内脏的大小、强弱和预后吉凶等,以说明望诊的重要性。

黄帝曰:余闻先师,有所心藏,弗著于方。余愿闻而藏之,则而行之。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亲,德泽下流。子孙无忧,传于后世。无有终时,可得闻乎?

岐伯曰:远乎哉问也!夫治民与自治,治彼与治此,治小与治大,治国与治家,未有逆而能治之也,夫惟顺而已矣。顺者,非独阴阳脉论气之逆顺也,百姓人民皆欲顺其志也。

【注释】

①方:方版,古代书写用的木板。

【译文】

黄帝说:我听说先师有许多心得,没记载在书籍中。我希望听听这些心得而珍藏起来,作为准则推行,上以治民,下以治身,使百姓无病。上下和美亲善,恩德教泽在民间流行。子孙无病可虑,传于后代,永无终止。所有这些,可以让我听到吗?

岐伯说:您问得深远啊!治民和治己,治彼和治此,治小和治大,治国和治家,从来没有用逆行的方法而能治理好的,只有采取顺行的方法。但所说的顺,不仅是指阴阳经脉营卫的逆顺,对待人民百姓,也要顺着他们的意愿。

黄帝曰:顺之奈何?

岐伯曰:入国问俗,入家问讳,上堂问礼,临病人问所便

黄帝曰:便病人奈何?

岐伯曰:夫中热消痒则便寒,寒中之属则便热。胃中热则消谷,令人悬心善饥。脐以上皮热,肠中热,则出黄如糜。脐以下皮寒,肠中寒,则肠鸣飧泄。胃中寒,肠中热,则胀而且泄。胃中热,肠中寒,则疾饥,小腹痛胀。

【注释】

①便:可理解为病者“喜爱”或“相宜”的意思。张景岳:“便者,相宜也。有居处之宜否,有动静之宜否,有阴阳之宜否,有寒热之宜否,有性情之宜否,有味气之宜否。临病人而失其宜,施治必相左矣。故必问病人之所便,是皆取顺之道也。”

【译文】

黄帝问:顺之怎样去做呢?

岐伯说:进入一个国家,要问明当地的风俗,进入人家,要问明他家的忌讳,登堂更要问明人家的礼节,医生临证也要问病人怎样觉得舒适。

黄帝问:怎样使病人觉得舒适呢?

岐伯说:人内热患了消痒病,适宜于寒治法;寒中病适于热治法。胃中有热,谷物消化得就快,人心如悬,总有饿感。脐以上的皮肤发热,是肠中有热,排出的粪便黄如糜粥。脐以下的皮肤觉寒,是肠中有寒,会肠鸣飧泄。胃中有寒,肠中有热,会出现腹胀腹泻。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出现易饿,小腹胀痛。

黄帝曰:胃欲寒饮,肠欲热饮,两者相逆,便之奈何?且夫王公大人血食之君,骄恣从欲,轻人,而无能禁之,禁之则逆其志,顺之则加其病,便之奈何?治之何先?

岐伯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无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译文】

黄帝问:胃热宜于寒饮,肠寒宜于热饮,二者寒热相反,应该怎样治疗呢?尤其像王公大人,肉食之君,都骄傲纵欲,轻视别人,无法劝阻他们,劝阻就违背他们的意志,如顺着他们的意志,就会加重病情。像这样,如何治疗?先从哪里着手呢?

岐伯说:人之常情,没有不怕死而喜爱活着的。告诉他哪些对人有害处,哪些对人有好处,用适宜的指导他,解开他心中的苦痛。就是不太懂理的人,怎么会不听劝告呢?

黄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春夏先治其标,后治其本;秋冬先治其本,后治其标。

【译文】

黄帝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说:春夏,先治在外的标病,后治在内的本病;秋冬,先治在内的本病,后治在外的标病。

黄帝曰:便其相逆者奈何

岐伯曰:便此者,食饮衣服,亦欲适寒温。寒无凄怆,暑无出汗。食饮者,热无灼灼,寒无沧沧,寒温中适。故气将持。乃不致邪僻也。

【注释】

①便其相逆:张景岳:“谓于不可顺之中,而复有不得不委曲,以便其情者也。”

②凄怆:形容寒冷重。

③灼灼:形容食物过热。灼,烧。

④沧沧:形容食物过凉。沧,寒冷。

【译文】

黄帝问:怎样从病人的喜爱来适应其病情呢?

岐伯说:顺应这样的病人,在饮食衣服方面,应注意使他寒温适中。天寒时,多加衣服,不要着凉;天热时,要少穿,不要热得出汗。在饮食上不要过热过凉,应寒温合适。这样,真气就能内守,外邪就不能侵入体内。

黄帝曰:《本脏》以身形支节胭肉,候五脏六腑之小大焉。今夫王公大人,临朝即位之君而问焉,谁可扪循之而后答乎?

岐伯曰:身形支节者,脏腑之盖也,非面部之阅也

【注释】

①《本脏》:指本书《本脏》篇。

②脏腑之盖:躯壳是覆盖脏腑的。盖,覆盖。

③阅:看到。阅,作“省视”解。

【译文】

黄帝说:《本脏》篇根据人体的外形与肢节胭肉情况,来测候五脏六腑的大小。现在见到王公大人和临朝即位的君主,如果他们问这个问题时,有谁敢在他们的身上抚摸探测,然后再作答复呢?

岐伯说:形体肢节,覆盖着脏腑,生理上与脏腑相通,因而五脏六腑之精气可以外显于形体肢节,故察其外,可知其内,而不只是依靠诊察面部。

黄帝曰:五脏之气,阅于面者,余已知之矣,以肢节而阅之奈何?

岐伯曰:五脏六腑者,肺为之盖,巨肩陷咽,候见其外

黄帝曰:善。

岐伯曰:五脏六腑,心为之主,缺盆为之道,骷骨有余,以候号。

黄带曰:善。

岐伯曰:肝主为将,使之候外,欲知坚固,视目小大。

黄帝曰:善。

岐伯曰:脾主为卫,使之迎粮,视唇舌好恶,以知吉凶。

黄帝曰:善。

岐伯曰:肾主为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注释】

①“巨肩”两句:张景岳:“肩高胸突,其喉必缩,是为陷咽。”马元台:“凡巨肩陷咽者,肺之小大高下、坚脆偏正可候矣。”

②話(guā):肩端骨。

③使之迎粮:接受饮食物。

【译文】

黄帝说:五脏之精气显现于面部,从面部诊察五脏精气的方法,我已经懂得了,但根据肢节形体来了解内脏的变化,又是怎样的呢?

岐伯说:五脏六腑,肺的部位最高而称为“盖”,可从肩骨及咽喉的高突与陷下外形来测候。

黄帝说:对。

岐伯说:五脏六腑,以心为主宰,缺盆作为通路,肩骨两端距离较大,可以测候缺盆骨的部位,从而了解心脏的大小。

黄帝说:对。

岐伯说:肝的功能像将军,有勇有谋,有防御外侮的能力,要了解它坚固与否,可从眼睛的大小来测候。

黄帝说:对。

岐伯说:脾是主捍卫全身的,用它来接受水谷精微,运输周身,观察唇舌色泽及对食物的嗜好,可以测候脾病的吉凶。

黄帝说:对。

歧伯说:肾气通于耳而主外,用它远听声音,从听力的好坏,可以测候肾的功能。

黄帝曰:善。愿闻六腑之候。

岐伯曰:六腑者,胃为之海,广骸、大颈、张胸,五谷乃容;鼻隧以长,以候大肠;唇厚、人中长,以候小肠;目下果大,其胆乃横;鼻孔在外,膀胱漏泄,鼻柱中央起,三焦乃约。此所以候六腑者也。上下三等,脏安且良矣。

【注释】

①广骸:形容骨胳宽大。骸,骨骸,骨骼。

②目下果:下眼泡。果,通“裹”。

③“鼻孔”两句:谓鼻孔偏向外翻,则膀胱失于内固而小便滴漏。

④上下三等:指身形的上、中、下三部相称。

【译文】

黄帝说:对。请问怎么从外在形体以测候六腑情况呢?

岐伯说:六腑以胃为水谷之海,骸骨宽阔、颈围粗壮、胸廓舒张的人,容纳五谷就多;鼻窍的隧道长短,可以测候大肠的情况;唇厚,人中沟长,可以测候小肠的情况;下眼泡大,则胆姿横;鼻孔外翻,是膀胱不固而小便滴漏,鼻柱中央隆起,三焦固密。这就是测候六腑的方法。总之,外形的上、中、下三部相称,内脏一定安定而健康。

上一篇
《黄帝内经》-灵枢-口问(28)
《黄帝内经》-灵枢-决气(30)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