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长刺节论(55)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长,意为生长、增长,引申为推广、扩充之意。刺节,针刺的节度、手法。《灵枢》之《官针》有“刺有十二节”,《刺节真邪论》有“刺有五节”之说,本篇旨在推广、扩充“五节”、“十二节”之刺法,故篇名《长刺节论》。本篇主要叙述了头痛、寒热、痈肿、少腹有积、寒痛、筋痹、肌痹、骨痹、狂、癫、大风等病证的针治方法。具体讨论了针刺的部位、深浅、次数、疗程的长短,以及针刺后的身体反应等问题。
刺家不诊,听病者言。在头,头疾痛,为针之,刺至骨,病已,止。无伤骨肉及皮,皮者道也①。
阳刺,入一傍四处②,治寒热。深专者③,刺大脏④,迫脏刺背⑤,背俞也。刺之迫脏,脏会⑥。腹中寒热去而止。与刺之要,发针而浅出血。
治痈肿者刺痈上,视痈小大深浅刺,刺大者多血,小者深之,必端内针为故止⑦。
【注释】
①皮者道也:皮肤是针刺必经的道路。
②入一傍四处:指正中刺入一针,其上、下、左、右各刺入一针。马元台:“凡腹中有寒热者,则阳刺之,正入一,旁入四。”
③深专者:指病邪深入,专攻内脏。
④刺大脏:刺五脏的募穴。大脏,即五脏。
⑤迫脏:邪气深入,逼迫五脏。
⑥脏会:内脏之气相会之处。有二说,一说脾募章门,为脏会。一说俞穴为各该脏气聚集之处,指五脏的俞穴为脏会。皆通,从后说。
⑦内针:进针。内,同“纳”,纳入。
【译文】
精通针术的医家在未诊脉之前,首先听取病人的自诉。病头部,且头痛剧烈,可以给他用针治疗,刺至骨,病愈停针。针刺不要损伤骨肉与皮肤,皮肤为针刺出入必经之路,更要注意勿使受损。
阳刺法是正中刺一针,周围刺四针,以治疗寒热病。如病邪深入抟聚内脏,应刺五脏的募穴,邪气进逼五脏,应刺背部的五脏俞穴,邪气逼脏所以针刺背俞,是因为背俞是脏气聚会的地方。待腹中寒热退去,就应停针。针刺的要领,是出针时稍微出一点血。
治疗痈肿,应刺痈肿的部位,并根据其大小,决定针刺的深浅。刺大的痈肿,宜多出血,小的痈肿,要深刺,一定要端直进针,以到达病所为止。
病在少腹有积,刺皮骶以下①,至少腹而止;刺侠脊两傍四椎间,刺两骼醪季胁肋间②,导腹中气热下已。
病在少腹,腹痛不得大小便,病名曰疝,得之寒。刺少腹两股间,刺腰髁骨间③,刺而多之,尽灵病已。
【注释】
①皮髓(tú):指皮肉肥厚之处。骺,同“脂”,肥壮。马元台:“《内经》中,有应用肉旁者,每以骨旁代之,有应用骨旁者,每以肉旁代之,故近有同文录,膀有髋,腘有髃,则骺可作脂。”
②两骼(qià)醪(liáo):马元台:“骼为腰骨,两骼醪者,居醪穴也。”
③髁(kē):大腿骨。
【译文】
病在少腹有积聚,针刺腹部皮肉丰厚以下的部位,直到少腹为止;再针夹脊第四椎间两旁的穴位和髂骨两侧的居醪穴,以及季胁肋间的穴位,以引导腹中热气下行,而病愈。
病在少腹,腹痛而且大小便不通,病名叫疝,是感受寒邪所致。应针刺少腹到两大腿内侧间以及腰部和髁骨间的穴位,针刺穴位要多,到少腹部都有热感,病就痊愈了。
病在筋,筋挛节痛,不可以行,名曰筋痹。刺筋上为故,刺分肉间,不可中骨也,病起筋灵,病已止。
病在肌肤,肌肤尽痛,名曰肌痹,伤于寒湿。刺大分、小分①,多发针而深之,以热为故;无伤筋骨,伤筋骨,痈发若变。诸分尽热,病已止。
【注释】
①大分、小分:肌肉会合之处称为“分”,较多肌肉会合处为大分,较少肌肉会合处为小分。
【译文】
病在筋,筋脉拘挛、关节疼痛,不能行走,病名为筋痹。应针刺在患病的筋上,针从分肉间刺入,注意不能刺中骨。待有病的筋脉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肌肤,周身肌肤疼痛,病名为肌痹,这是被寒湿之邪所伤。应针刺大小肌肉会合之处,多下针而且深刺,以有热感为度;不要伤及筋骨,若损伤了筋骨,就会引起痈肿这类的病变。待各分肉都出现热感,说明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深者刺,无伤脉肉为故,其道大分小分,骨热,病已止。
病在诸阳脉,且寒且热,诸分且寒且热,名曰狂。刺之虚脉①,视分尽热,病已止。病初发,岁一发;不治,月一发;不治,月四五发,名曰癫病。刺诸分诸脉,其无寒者,以针调之,病已止。
【注释】
①刺之虚脉:用针刺泻法,排除阳脉中的邪气。虚脉,使脉中邪虚。
【译文】
病在骨,骨重肢体不能抬举,骨髓深处酸痛,感到有寒气,病名为骨痹。治疗时应深刺,以不伤血脉肌肉为度,针刺的道路在大小分肉之间,待骨部有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
病在手足三阳经脉,或寒或热,同时各分肉之间也有或寒或热的感觉,这叫狂病。用针刺泻除脉中的邪气,观察各处分肉,若全部出现热感,病已痊愈,可以停针。有一种病,初起每年发作一次;不及时治疗,则每月发作一次,仍不治疗,则每月发作三、四次,这叫癫病。应针刺各大小分肉以及各部经脉,如不发冷的,用针刺调治,病愈停针。
病风,且寒且热,灵汗出,一日数过,先刺诸分理络脉;汗出且寒且热,三日一刺,百日而已。
病大风①,骨节重,须眉堕,名曰大风。刺肌肉为故,汗出百日,刺骨髓,汗出百日,凡二百日,须眉生而止针。
【注释】
①大风:又叫疠风、癞风。相当现代的麻风病。
【译文】
因风患病,出现或寒或热,热则汗出,一日发作数次,首先针刺各分肉腠理及络脉;若仍然汗出且或寒或热,可以三天针刺一次,治疗一百天,就能痊愈。
病因大风侵袭,出现骨节沉重,胡须眉毛脱落,病名为大风。应针刺肌肉,使之出汗,连续治疗一百天,再针刺骨髓,仍使之出汗,也一百天,总计二百天,直到胡须眉毛重新生长,才停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