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23)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宣明,宣扬阐明。五气,五脏之气。本篇以五脏为中心,运用五行学说,把人的日常生活、发病因素、脏腑功能、病情变化、脉搏形象、药物性味、饮食宜忌等,进行分类归纳,从而作为临床诊治的指导原则。因无问答形式,故不称论而叫《宣明五气》。本篇承上篇五脏之气,取法四时的理论,宣扬阐明了人体五脏之气的生理、病理等活动变化规律。本篇内容与《灵枢·九针论》的最后一部分内容基本相同,可互参。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译文】

五味各有所入:酸味入肝,辛味入肺,苦味入心,咸味入肾,甘味入脾。这叫五味所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注释】

①五气所病:五脏之气的病变。杨上善:“五脏从口中所出之气,皆是人常气之变也。"

②心为噫:王冰:“象火炎上,烟随焰出,心不受秽,故噫出之。”噫,噫气。

③肺为咳:王冰:“象金坚劲,扣之有声,邪击于肺,故为咳也。”

④肝为语:王冰:“象木枝条,而形支别,语宣委曲,故出于肝。”语,以事告人,告诉。

⑤脾为吞:王冰:“象土包容,物归于内,翕如皆受,故为吞也。”

⑥肾为欠、为嚏:王冰:“泉水下流,上生云雾,气郁于胃,故欠生焉。”

⑦胃为气逆、为哕、为恐:王冰:“水谷之海,肾与为关,关闭不利,则气逆而上行,以包容水谷,性喜受寒,寒谷相薄,故为哕也。寒盛则哕起,热盛则恐生。何者?胃热则肾气微弱,故为恐也。”哕,呃逆,打嗝。

⑧大肠、小肠为泄:王冰:“大肠为传导之腑,小肠为受盛之腑,受盛之气既虚,传导之司不禁,故为泄利也。”

⑨下焦溢为水:王冰:“下焦为分注之所,气窒不泻,则溢而为水。”

⑩“膀胱”句:王冰:“膀胱为津液之府,水注由之。然三焦脉实,约下焦而不通,则不得小便;足三焦脉虚,不约下焦,则遗溺也。"

⑪胆为怒:王冰:“中正决断,无私无偏,其性刚决,故为怒也。”

【译文】

五脏之气发病:心为噫气,肺为咳嗽,肝为多语,脾为吞酸,肾为呵欠、喷嚏。六腑之气失调,胃为哕逆、恐惧,大肠、小肠为泄泻,下焦泛滥,为水肿,膀胱不通为癃闭、不能约束为遗尿,胆为发怒。这就是五病。

五精所并: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于脾则畏;并于肾则恐。是谓五并,虚而相并者也。

【注释】

①五精所并:五脏精气相乘并于一脏,化生实邪为病。并,合并,聚在一处。

【译文】

五脏精气相并之证:精气并于心而生喜笑;并于肺则生悲哀;并于肝则生忧虑;并于脾则胆怯生畏;并于肾则心悸善恐。这是五脏精气相并之证,因虚而气乱相并。

五脏所恶:心恶热,肺恶寒,肝恶风,脾恶湿,肾恶燥。是谓五恶。

【译文】

五脏各有所厌恶:心厌恶热,肺厌恶寒,肝厌恶风,脾厌恶湿,肾厌恶燥。这是五脏所恶。

五脏化液:心主汗,肺主涕,肝主泪,脾主涎,肾主唾。是谓五液。

【注释】

①心主汗:津液渗入脉中,转化为血液,归属于心,而血中津液,又可渗出于脉外,其中随卫气外泄的部分,就是汗。

②脾主涎:杨上善:“脾足太阴脉,通于五谷之液,上出廉泉,故名为涎。”涎,口液。

③肾主唾:张景岳:“唾生于舌下,足少阴肾脉,循喉咙,挟舌本也。

【译文】

五脏化生五液:心主汗液,肺主涕液,肝主泪液,脾主涎液,肾主唾液。这是五脏主五液。

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

【译文】

疾病所禁食的五味:辛味走气分,气病,不能多食辛味;咸味走血分,血病,不能多食咸味;苦味走骨骼,骨病,不能多食苦味;甘味走肌肉,肉病,不能多食甘味;酸味走筋膜,筋病,不能多食酸味。这就是疾病的五禁,要自我节制,不能多食。

五病所发:阴病发于骨,阳病发于血,阴病发于肉,阳病发于冬,阴病发于夏。是谓五发。

【注释】

①“阳病发”两句:肝为阳脏,其病发源于冬;肺为阴脏,其病发源于夏。

【译文】

五脏发病的部位和季节各不相同:肾为阴脏而主骨,发病多在骨骼;心为阳脏而主血脉,发病多在血脉;饮食五味伤脾,发病多为肌肉痿弱不用;阳虚而病,多发于冬季;阴虚而病,往往发于夏季。这叫五发。

五邪所乱:邪入于阳则狂,邪入于阴则痹,搏阳则为巅疾,搏阴则为瘤,阳之阴则静,阴出之阳则怒。是谓五乱。

【注释】

①邪入于阳则狂:杨上善:“热气入于阳脉,重阳故为狂病。”狂,精神狂乱,相当于今躁狂型精神病。

②邪入于阴则痹:杨上善:“寒邪入于阴脉,重阴故为血痹。”

③巅疾:头部疾患,如头痛、眩晕,甚至昏仆等症。

④搏阴则为瘤(yīn):张介宾:“邪搏于阴,则阴气受伤,故声为音哑。阴者,五脏之阴也。盖心主舌,而手少阴心脉上走喉咙,系舌本;手太阴肺脉,循喉咙;足太阴脾脉,上行结于咽,连舌本,散舌下;足厥阴肝脉,循喉咙之后,上入顽颡,而筋脉络于舌本;足少阴肾脉,循喉咙,系舌本。故皆主病焙也。”痞,喑哑。

【译文】

五脏为邪所扰的病变:病邪入阳分,则为狂;病邪入阴分,血脉凝涩,发生痹证;病邪入于阳,邪气搏结于上,发生头部疾患;五脏阴经通于喉舌之间,病邪入于阴,搏结不去,伤阴而瘤哑;病邪由阳入阴,病多平静;病邪由阴出阳,病多怒。这叫五乱。

五邪所见:春得秋脉,夏得冬脉,长夏得春脉,秋得夏脉,冬得长夏脉,名曰阴出之阳,病善怒,不治①。是谓五邪,皆同命,死不治。

【注释】

①“名曰”及以下九字:据新校正为错简衍文。不译。

【译文】

五邪所见的脉象是:春天见秋天的毛脉,夏天见冬天的石脉,长夏见春天的弦脉,秋天见夏天的钩脉,冬天见长夏的濡脉。这就是五邪脉,预后相同,都是死证。

五脏所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是谓五脏所藏。

【译文】

五脏所藏精神活动:心脏藏神,肺脏藏魄,肝脏藏魂,脾脏藏意,肾脏藏精。这就是五脏所藏。

五脏所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是谓五主。

【译文】

五脏各有所主:心主宰血脉,肺主宰皮毛,肝主宰筋膜,脾主宰肌肉,肾主宰骨胳。这就叫五主。

五劳所伤: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是谓五劳所伤。

【注释】

①五劳:指劳逸过度,积久形成的五种劳伤。

【译文】

五种劳逸过度所致的损伤:久视伤心血,久卧伤肺气,久坐伤肌肉,久立则伤骨,久行则伤筋。这是五种久劳所伤。

五脉应象:肝脉弦,心脉钩,脾脉代,肺脉毛,肾脉石。是谓五脏之脉。

【译文】

五脉与外界事物相应的物象:肝脉如弓弦,心脉如带钩,脾脉如代止,肺脉如秋毛,肾脉如沉石。这就是五脏的脉象。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脏气法时论 (22)
《黄帝内经》-素问-血气形志(24)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