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热论(31)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本篇对热病的概念、成因、主证、传变规律、治疗大法、禁忌和预后等问题作了较为系统的论述,是一篇研究热病的重要文献,所以篇名《热论》。东汉医家张仲景创立的六经辨证的理论体系就以《热论篇》为其理论来源之一。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序中说:“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

【注释】

①热病:指一切外感发热性疾病,如温病、暑病、风病等。

②伤寒:指广义的伤寒,即多种外感病的总称。

③巨阳:即太阳。巨、太,都是“大”的意思,所以太阳,也称为“巨阳”。

④风府:穴名。在项后入发际一寸,属督脉。

⑤其:如果。两感于寒而病者:表里俱受寒邪,也就是阴阳俱病。

【译文】

黄帝问道:一般所谓热病,都属于伤寒一类。有的痊愈了,有的死亡了,死亡的都在六七日之间,痊愈的大约在十日以上,这是什么道理?我不知其中的缘故,希望听听其中的道理。

岐伯答道:足太阳经,是诸阳联属会合之处。它的经脉上连风府,所以能够为诸阳主气。人为寒邪所伤,就要发热,如果单是发热,即便热得很厉害,也不会死。但假如阳经、阴经同时感受寒邪为病,就必然死亡。

帝曰:愿闻其状。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挟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脏六腑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脏不通,则死矣。

【注释】

①烦满而囊缩:烦闷并且阴囊紧缩。

②荣卫:营气、卫气。荣,通“营”。

【译文】

黄帝道:希望听听伤寒的症状。

岐伯说:伤寒第一天,太阳经感受寒邪,所以头项疼痛,腰脊僵硬。第二天,病邪传到阳明,阳明经主肌肉,它的经脉挟鼻,络于目,所以身热、目疼、鼻干,不能安卧。第三天,病邪传到少阳,少阳主胆,它的经脉循行于两胁,络于两耳,所以胸胁痛,耳聋。如果三阳经络都已受病,但还没有传入到脏腑里的,可以用发汗来治愈。第四天,病邪传到太阴,太阴经脉分布于胃,络于咽嗌,所以腹胀满,咽嗌发干。第五天,病邪传入少阴,少阴经脉通肾、络肺,连系舌根,所以口燥,舌干而渴。第六天,病邪传入厥阴,厥阴经脉环绕阴器,络于肝,所以烦闷、阴囊紧缩。如果三阴三阳经、五脏六腑都受了病害,营卫不运行,腑脏不通畅,那就要死了。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注释】

①囊纵:阴囊松缓。

②大气:邪气。

【译文】

如果不是两感于寒邪,到第七天,太阳病就会减轻,头痛也就会稍好一些。到第八天,阳明病会减轻,身热也会渐渐消退。到第九天,少阳病会减轻,耳聋也会好转而能听到点声音。到第十天,太阴病会减轻,胀起的腹部也会平软得和往常一样,就想吃东西了。到第十一天,少阴病会减轻,口不渴了,也不胀满了,舌也不干了,还会打喷嚏。到第十二天,厥阴病减轻了,阴囊也松缓下来,少腹部也觉得舒服,邪气全退了,病也就好了。

帝曰:治之奈何?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译文】

黄帝又问:怎样治疗呢?

岐伯回答说:治疗的方法,应根据脏腑经脉的症状,分别施治,疾病就会日渐衰退。受病未满三天的,可以通过发汗治愈;病已超过三天的,可以通过泻下治愈。

帝曰:热病已愈,时有所遗者,何也?

岐伯曰:诸遗者,热甚而强食之,故有所遗也。若此者,皆病已衰而热有所藏,因其谷气相薄,两热相合,故有所遗也。

帝曰:善。治遗奈何?

岐伯曰:视其虚实,调其逆从,可使必已矣。

帝曰:病热当何禁之?

岐伯曰: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

【注释】

①遗:遗留余热。

②热有所藏:残余之热未尽。藏,残留。

③两热:指病的余热和新食谷气的热。

【译文】

黄帝道:热病已经好了,常常遗有余热,为什么?

岐伯说:凡是余热,都是因为发热重的时候,还勉强吃东西造成的。像这样,病虽然已经减轻,可是余热未尽,于是谷气与余热搏结在一起,所以就有余热现象。

黄帝说:说得好。那么怎样治疗余热呢?

岐伯说:只要根据病的或虚或实,而分别给以正治和反治,病就会好的。

黄帝道:患了热病有什么禁忌呢?

岐伯说:患热病的,如果稍好些,马上吃肉类食物,就会复发,如果多吃谷食,也会有余热,这就是热病的禁忌。

帝曰:其病两感于寒者,其脉应与其病形何如?

岐伯曰:两感于寒者,病一日,则巨阳与少阴俱病,则头痛,口干而烦满;二日,则阳明与太阴俱病,则腹满,身热,不欲食,谵言;三日,则少阳与厥阴俱病,则耳聋,囊缩而厥。水浆不入,不知人,六日死。

帝曰:五脏已伤,六腑不通,荣卫不行,如是之后,三日乃死,何也?

岐伯曰:阳明者,十二经脉之长也。其血气盛,故不知人,三日其气乃尽,故死矣。

【注释】

①谵(zhān)言:神志不清,语无伦次。

【译文】

黄帝道:假如两感于寒的病人,它的脉象和症状怎样呢?

岐伯说:两感于寒的病人,第一天太阳和少阴二经都患病,就有头痛、口干、烦闷而渴的症状;第二天阳明与太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腹满、发烧、不想吃东西,语无伦次的症状;第三天少阳与厥阴二经都患病,就有耳聋、阴囊紧缩、厥逆的症状。如果再发展到水浆不入口,昏迷不醒,第六天就得死。

黄帝说:病情发展到五脏都已损伤,六腑不通,营卫不和的地步以后,三天之后就死亡了,这是为什么?

岐伯说:阳明经是十二经脉中最重要的。这一经血气与邪气都盛,正邪相搏病人容易神志昏迷,三天以后阳明经气已尽,所以就死亡了。

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者为病温,后夏至日者为病暑。暑当与汗皆出,勿止。

【注释】

①温:此指温热病。

【译文】

凡伤于寒邪而变成温病的,在夏至以前发病的叫做温病;在夏至以后发病的叫做暑病。暑病应当发汗,使热从汗出,而不能止汗。

上一篇
《黄帝内经》-素问-阳明脉解(30)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32)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