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18)
来源:黄帝内经
创作时间:
【题解】
平人是气血平和的人,也就是健康人。气指脉气,古人说脉不自行,随气而至。象是脉的形象。本篇内容以讨论脉象为主,论述的方法从平人、病人加以对比分析,得出脉象主病概况,故以《平人气象论》名篇。
黄帝问曰:平人何如?
岐伯对曰:人一呼脉再动①,一吸脉亦再动。呼吸定息脉五动②,闰以太息③,命曰平人。平人者不病也。常以不病调病人,医不病,故为病人平息,以调之为法④。
【注释】
①再动:两至。动,至。
②呼吸定息:两次呼吸之间的间歇。
③闰以太息:张介宾:“闰,余也,犹闰月之谓。言平人长息之外,间有一息甚长者,是谓闰以太息。”即脉搏有余不尽而复初的意思。
④调:有计算的意思。
【译文】
黄帝问道:平人的脉象怎样呢?
岐伯答说:平人的脉象,一呼脉跳动两次,一吸脉也跳动两次,一呼一吸叫做一息。另外,一吸终了到一呼开始的交换时间,共有五次搏动,这是闰以太息,叫做平人。平人也就是无病的人。诊脉的法则,一般以不病的平人为标准来诊察病人,医生就是无病的平人,所以平调自己的呼吸来为病人诊脉,这是一般的法则。
人一呼脉一动,一吸脉一动,曰少气。人一呼脉三动,一吸脉三动而躁,尺热曰病温①;尺不热脉滑曰病风。人一呼脉四动以上曰死,脉绝不至曰死,乍疏乍数曰死②。
【注释】
①尺热:尺部的皮肤发热。尺,指尺肤,即前臂内侧皮肤。
②乍疏乍数:脉忽慢忽快。疏,慢。数,通“速”,快。
【译文】
人一呼,脉跳动一次;一吸,脉也跳动一次,这是气虚的现象。若人一呼,脉跳动三次;一吸,脉也跳动三次并且躁急,尺部皮肤发热,这是温病;尺肤不热,脉象往来流利的,这是风病。若人一呼,脉跳动在四次以上的必死,脉象中断不复至的必死,脉象忽慢忽快的也必死。
平人之常气禀于胃①,胃者,平人之常气也。人无胃气曰逆,逆者死。
【注释】
①常气:正常的脉气。
【译文】
人的正常脉气来源于胃,胃气就是平人脉息的正常之气。人的脉息如无胃气,是逆象,逆象主死。
春胃微弦曰平①,弦多胃少曰肝病。但弦无胃曰死;胃而有毛曰秋病②;毛甚曰今病。脏真散于肝③,肝藏筋膜之气也。
【注释】
①春胃:春时有胃气的脉象。弦:应指如循弓弦。
②胃而有毛曰秋病:意思是若脉虽有胃气,而兼见秋脉,这是春见秋脉,至秋要发病。毛,指秋令时所主的脉象。
③脏真:五脏的真气。
【译文】
春时的脉象,弦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弦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肝病。假如只见弦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毛脉,这是春见毛脉,至秋天就要生病;倘若毛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春天脏真之气散发于肝,肝脏藏筋膜之气。
夏胃微钩曰平①,钩多胃少曰心病。但钩无胃曰死;胃而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也。
【注释】
①钩:脉来洪大,有来盛去衰如钩端微曲之象。
【译文】
夏时的脉象,钩中稍带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钩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心脏有病。假如只见钩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虽有胃气,而兼见石脉,这是夏见冬脉,至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夏天脏真之气通于心,心藏血脉之气。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弱多胃少曰脾病。但弱无胃曰死;软弱有石曰冬病;石甚曰今病。脏真濡于脾,脾藏肌肉之气也。
【译文】
长夏的脉象,微软弱而有冲和的胃气是平脉,如果弱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脾脏有病。假如但见弱脉而无冲和的胃气,就要死亡;若软弱脉中,兼见石脉,到了冬天就要生病;倘若石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长夏脏真之气濡润于脾,脾脏主肌肉之气。
秋胃微毛曰平,毛多胃少曰肺病。但毛无胃曰死;毛而有弦曰春病;弦甚曰今病。脏真高于肺,肺藏皮毛之气也。
【译文】
秋时的脉象,微毛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毛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肺脏有病。假如但见毛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毛脉中兼见弦脉,至春天就要生病;倘若弦脉太甚,就会立即生病。秋时脏真之气高藏于肺,肺脏主藏皮毛之气。
冬胃微石曰平①,石多胃少曰肾病。但石无胃曰死;石而有钩曰夏病;钩甚曰今病。脏真下于肾,肾藏骨髓之气也。
【注释】
①石:形容坚而沉的脉象。
【译文】
冬时的脉象,沉石而有冲和之象的是平脉,如果石多而冲和的胃气少,就是肾脏有病。假如但见石脉而无胃气,就要死亡;若沉石脉中兼见钩象,至夏天就要生病;倘若钩脉太甚了,就会立即生病。冬时脏真之气下藏于肾,肾脏主藏骨髓之气。
胃之大络,名曰虚里①。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手,脉宗气也②。盛喘数绝者,则病在中;结而横,有积矣;绝不至曰死。乳之下,其动应衣,宗气泄也。
【注释】
①虚里:位于左乳下,心尖搏动处。胃之大络何以谓虚里,未见诸家说明,窃以意度之。里,本意为民居,人所聚居之处。人居于大地之上,土为万物之母,胃气属土。虚,为空虚、冲虚,如《老子》曰:“冲气以为和也。”所以虚为气之性,气性冲虚。胃之大络为胃之气血集中之处,如人群聚居,故曰“里”;气性冲虚,故曰“虚”。因以“虚里”名“胃之大络”。
②宗气:胃为十二经之海,虚里为众脉之气所聚,故曰“宗气”。宗,聚集之意。
【译文】
胃经的大络,叫做虚里。贯膈而上络于肺,出于左乳下,其脉搏动应手,这是脉的宗气。倘若跳动极剧,而时兼断绝,这是病在膻中的症候;若见跳动时止,位置横移的,主病有积块;倘若脉绝不至,就要死亡。如果乳下虚里处脉搏动剧振衣,是宗气外泄的现象。
欲知寸口太过与不及①。寸口之脉中手短者,曰头痛。寸口脉中手长者②,曰足胫痛。寸口脉中手促上击者③,曰肩背痛。寸口脉沉而坚者,曰病在中。寸口脉浮而盛者,曰病在外。寸口脉沉而弱,曰寒热及疝瘕少腹痛④。寸口脉沉而横,曰胁下有积,腹中有横积痛。寸口脉沉而喘,曰寒热。脉盛滑坚者,曰病在外。脉小实而坚者⑤,病在内。脉小弱以涩,谓之久病。脉滑浮而疾者,谓之新病。脉急者⑥,曰疝瘕少腹痛。脉滑曰风,脉涩曰痹。缓而滑曰热中⑦。盛而紧曰胀⑧。脉从阴阳,病易已;脉逆阴阳,病难已。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⑨,曰难已。
【注释】
①寸口:亦名"气口"或“脉口”。
②中手:指脉息应指而言。
③促上击:脉独盛于寸口,应指有短促迫疾之感。
④疝(shàn):疝气。瘕(jiǎ):腹中积块。
⑤小实:指脉凝聚固结。
⑥脉急:脉紧。
⑦缓而滑曰热中:脉来纵缓滑利是阳热有余。
⑧盛:脉的气势有余。紧:脉象绷急。
⑨不间脏:指相克而传,如心病传肺是火克金,肝病传脾是木克土等。五行之间,连续者为生,隔一者为克。如木火土之间,木生火,而克土。
【译文】
要了解寸口的太过与不及。寸口脉应指而短,其病头痛。寸口脉应指而长,其病足胫痛。寸口脉应指短促迫疾,有上无下,主肩背痛。寸口脉应指沉紧的,其病在中。寸口脉应指浮盛的,其病在表。寸口脉应指沉弱的,主寒热及疝瘕积聚少腹痛。寸口脉应指沉紧并有横斜的形状,主胁下,腹中有横积作痛。寸口脉应指沉而喘,病发寒热。脉象盛滑而紧的,是外在的六腑病,脉象小实而坚的,是内在的五脏病。脉来小弱而涩的,主久病。脉来浮滑而疾的,主新病。脉来绷急的,主病疝瘕少腹作痛。脉来滑利的,主病风。脉来涩滞的,主病痹。脉来缓滑的,其病热中。脉来盛紧的,主病腹胀。总之,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应,病易痊愈;脉象与四时阴阳相反,病就不易好了。脉与四时相应为顺,即使患病,也无其他危险;如脉与四时相反,病是难以痊愈的。
臂多青脉,曰脱血。尺缓脉涩,谓之解休安卧①。尺热脉盛,谓之脱血。尺涩脉滑,谓之多汗。尺寒脉细,谓之后泄。脉尺粗常热者,谓之热中。
【注释】
①解休(yì):懈怠,懒于行动。解,通“懈”。
【译文】
手臂多见青脉,是由于失血。尺肤缓而脉见涩象,主倦怠无力,喜卧。尺肤热而脉来盛,主大失血。尺肤涩,脉来滑,主多汗。尺肤寒,脉来细,主大便泄泻。尺肤粗,脉气常显热者,主热在里。
肝见庚辛死①;心见壬癸死;脾见甲乙死;肺见丙丁死;肾见戊己死。是谓真脏见,皆死。
【注释】
①肝见庚辛死:肝的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当死。肝,指肝之真脏脉。肝属木,庚辛属金,金为木之所不胜,故“肝见庚辛死”。以下同理。
【译文】
肝之真脏脉出现,至庚辛日死;心之真脏脉出现,至壬癸日死;脾之真脏脉出现,至甲乙日死;肺之真脏脉出现,至丙丁日死;肾之真脏脉出现,至戊己日死。这就是真脏脉出现死亡的日期。
颈脉动喘疾咳①,曰水。目裹微肿②,如卧蚕起之状③,曰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已食如饥者,胃疸④。面肿曰风,足胫肿曰水,目黄者曰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者⑤,妊子也。
【注释】
①颈脉:古称“人迎脉”,今指颈动脉。
②目裹:眼胞。
③卧蚕起之状:蚕眠之后必脱皮,脱皮后其皮色润泽有光。
④胃疸(dǎn):病名。黄疸之一种。
⑤手少阴脉动甚:手少阴是与手太阴寸口脉相对的腕后尺侧的脉。搏动较弱,一般人不易诊到,但妇女孕后,此脉搏动明显,所以说,“动甚,妊子也”。
【译文】
颈部脉搏动异常,并见喘咳症状,主水病。眼胞浮肿如蚕眠后之状,也是水病。小便颜色黄赤,喜卧,是黄疸病。食后仍觉得饥饿,是胃疸病。面部浮肿为风,足胫肿为水,眼珠发黄的,是黄疸。妇人手少阴脉动甚的,是怀孕的现象。
脉有逆从四时①,未有脏形②,春夏而脉瘦③,秋冬而脉浮大,命曰逆四时也。风热而脉静;泄而脱血脉实;病在中,脉虚;病在外,脉涩坚者。皆难治,命曰反四时也。
【注释】
①逆从:偏义复词,偏逆。
②脏形:根据中医五脏应四时理论,五脏各有其主时。如春季为肝脏所主之时,所以春天正常的脉象略带弦象,这就是五脏应时而显之脉象。形,象也。
③脉瘦:指脉沉细而小。
【译文】
脉有逆四时的,就是当其时不出现主时之脏的脉象,却反见它脏的脉象,如春夏的脉反见瘦小,秋冬的脉反见浮大,这就叫做逆四时。风热的脉应该躁,反见沉静;泄泻脱血的病,脉应该虚,反见实脉;病在内的,脉应实,反见虚;病在外的,脉应浮滑,反见涩坚。这样的病都难治,是因为违反了四时。
人以水谷为本,故人绝水谷则死。脉无胃气亦死。所谓无胃气者,但得真脏脉,不得胃气也。所谓脉不得胃气者,肝不弦,肾不石也。
【译文】
人以水谷为生命的根本,所以断绝了水谷,就要死。脉没有胃气,也要死。什么是无胃气,就是仅见真脏脉,而没有冲和胃气的脉。所说的脉无冲和胃气,就是肝脉不见弦象,肾脉不见石象。
少阳脉至,乍数乍疏①,乍短乍长;阳明脉至,浮大而短②;太阳脉至,洪大以长③。
【注释】
①“少阳”两句:少阳主正月、二月,此时阳气尚微,脉来进退未定,乍密乍疏。少阳表示所主的月份时令。数,有密的意思。
②“阳明”两句:阳明主三月、四月,此时阳气未盛,阴气尚存,脉虽浮大而仍兼短象。
③“太阳”两句:太阳主五月、六月,此时阳气大盛,脉来洪大而长。
【译文】
少阳主正月二月,这时的脉来,是乍密乍疏,乍短乍长的;阳明主三月四月,这时的脉来,是浮大而短的;太阳主五月六月,这时的脉来,是洪大而长的。
夫平心脉来,累累如连珠①,如循琅玕②,曰心平,夏以胃气为本。病心脉来,喘喘连属③,其中微曲,曰心病。死心脉来,前曲后居④,如操带钩,曰心死。
【注释】
①累累:连续不断。
②琅玕(lánggān):石而似玉。这里比喻脉的圆滑。
③喘喘连属:形容脉来如喘气急促的样子。
④前曲后居:形容心脉失去冲和之气,但钩无胃之象。
【译文】
正常心脉来时,像一颗颗连珠,连续不断地流转,如抚摩琅玕的圆滑,这是平脉,夏时是以胃气为本的。如果心脏有了病,脉就显出非常急数,带有微曲之象,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前曲后居,如执带钩一样,全无和缓之意,这是死脉。
平肺脉来,厌厌聂聂①,如落榆荚②,曰肺平,秋以胃气为本。病肺脉来,不上不下,如循鸡羽③,曰肺病。死肺脉来,如物之浮,如风吹毛,曰肺死。
【注释】
①厌厌聂聂:吴崑:“翱翻之象,浮薄而流利也。”厌厌,禾苗美盛貌。聂聂,轻虚和平貌。
②如落榆荚:形容脉象轻浮和缓。
③如循鸡羽:吴崑:“如循鸡羽,涩而难也。”
【译文】
正常肺脉来时,轻浮虚软,像吹落榆英一样轻缓,这是平脉,秋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不上不下,如摩鸡的羽毛一样,毛中含有坚劲之意,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如草浮在水上,如风吹毛动般轻浮不定,这是死脉。
平肝脉来,软弱招招①,如揭长竿末梢,曰肝平,春以胃气为本。病肝脉来,盈实而滑,如循长竿,曰肝病。死肝脉来,急益劲,如新张弓弦,曰肝死。
【注释】
①招招:形容竿梢长而软。
【译文】
正常肝脉来时,像举着竿子,那竿子末梢显得长而软,这是平脉,春季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满指滑实,像抚摩长竿一样,这是病脉。如果脉来急而有劲,像新张弓弦似的,这是死脉。
平脾脉来,和柔相离①,如鸡践地②,曰脾平。长夏以胃气为本。病脾脉来,实而盈数,如鸡举足③,曰脾病。死脾脉来,锐坚如乌之喙④,如鸟之距⑤,如屋之漏⑥,如水之流⑦,曰脾死。
【注释】
①和柔相离(lì):按之柔和有神。离,通“丽”,附着。
②如鸡践地:形容如鸡足踏地,和缓从容的脉象。
③如鸡举足:汪机:“践地,是鸡不惊而徐行也。举足,被惊时急行也。况实数与轻缓相反,彼此对看,尤为明白。”形容脉象疾而不缓。
④如乌之喙(huì):坚曲之意。喙,鸟嘴。
⑤如鸟之距:如鸟距有钩。距,鸟爪。
⑥如屋之漏:脉象如屋漏水,点滴无伦次。
⑦如水之流:脉象如水流,一去不返。
【译文】
正常脾脉来时,和柔相附有神,像鸡爪落地一样和缓,这是平脉。长夏季节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充实而数,像鸡往来急走,就是病脉。如果脉来如雀嘴啄物一样坚硬,如鸟跃跳一样快速,如屋漏水一样点滴无伦,如水流之速,去而不返,这是死脉。
平肾脉来,喘喘累累如钩,按之而坚,曰肾平,冬以胃气为本。病肾脉来,形如引葛①,按之益坚,曰肾病。死肾脉来,发如夺索②,辟辟如弹石③,曰肾死。
【注释】
①引:牵引。葛:葛藤,茎蔓生。
②发如夺索:吴崑:“两人争夺其索,引长而坚劲也。”即长而坚劲的意思。
③辟辟如弹石:高世拭:“辟辟,来去不伦也。如弹石,圆硬不软也。”形容脉象坚实。
【译文】
正常肾脉来时,连绵小坚圆滑,有如心之钩脉,按之坚如石,这是平脉,冬时是以胃气为本。如果脉来形如牵引葛藤,按之更坚,这是病脉。如果脉来像解索一般,数而散乱,又像弹石一样,促而坚硬,这是死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