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之仙化与陵墓(2)-铸鼎与化升
来源:黄帝祭文汇编简注
创作时间:
《史记 · 封禅书》:“黄帝作宝鼎三,象天、地、人。”
《鼎录》:“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中如十石壅,象龙腾云,百神 兽满其中。”
《一统志》:“河南闵乡县南二十五里有铸鼎原。”
《古今注》:“世称黄帝炼丹于凿砚山乃得仙,乘龙上天,群臣悉持龙须,龙 须坠而生草曰龙须。”
《史记 · 封禅书》:“公孙卿曰:‘……黄帝采首山铜铸于荆山下。鼎既成, 有龙垂胡髯,下迎黄帝。黄帝上骑,群臣后宫从上者七十余人。龙乃上去。余小臣 不得上,乃悉持龙髯,龙髯拔堕,堕黄帝之弓。百姓仰望黄帝既上天,乃抱其弓与 胡髯号,故后世因名其处曰鼎湖,其弓曰乌号。’于是天子(汉武帝)曰:‘嗟乎! 吾诚得如黄帝,吾视去妻子如脱躍耳。’ ……其来年冬……遂北巡朔方,勒兵十余 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上曰:‘吾闻黄帝不死,今有冢何也?’或对 曰:‘黄帝已仙上天,群臣葬其衣冠。’”
《皇览》:“好道者言黄帝乘龙升云登朝霞,上至列阁倒影,经过天官。”
《通鉴外纪》:“帝采首山之铜,铸鼎于荆山之隅,鼎成崩焉。其臣左彻取衣 冠几杖而庙祀之。”
《博物志》:“黄帝登仙,其臣左彻者,削木象黄帝,率诸侯以朝之。”
《路史 · 疏仡纪 · 黄帝》“采首山之铜,铸三鼎于荆山之阳,以象泰乙,能轻 能重,能渎能行,存亡是谂,吉凶可知。武豹百物为之眠火参炉。八月既望,鼎成 死焉,葬上郡阳周之桥山。其臣左彻感思,取衣冠几杖而庙像之,率诸侯而朝焉。”
《纪年》:“帝以土德王,应地裂而沛葬,群臣有左彻者,感思帝德,取衣冠几杖而庙飨之,诸侯大夫岁时朝焉。”
桥山汉武仙台
《剑经》:“黄帝铸鼎以疾崩,葬桥山。后五百年山崩,空室无尸,惟存宝剑 赤舄。”
《列仙传》:“黄帝自择亡日,至七十日亡。七十日还葬于桥山。” 《帝王世纪》:“或传以为仙,或言寿三百岁。”
《图书集成》五四六:“中部县黄帝庙,在城东三里。旧在桥山之西,宋开宝中 移建于此。元至正中,平章王九皋重修。明三岁,遣官大祭,役一州三县之人,以时修葺。”
《史记 · 封禅书》:“高祖……入关,问故秦时上帝祠何帝也?对曰:‘四帝, 有白、青、黄、赤帝之祠。’高祖曰:‘吾闻天有五帝,而有四,何也?’莫知其 说。于是高祖曰:‘吾知之矣。乃待我而具五也。'乃立黑帝祠。”
《汉武故事》:“元封元年,帝北巡还,祭黄帝冢桥山。”
《史记 · 封禅书》:上(汉武帝)“北巡朔方,勒兵十余万,还祭黄帝冢桥山,释兵须如”